打破「小我」助港青向上流動
打破「小我」助港青向上流動

這幾年筆者和香港年輕一代溝通交流,發現他們帶著很深的逆反心態,哀嘆加抱怨,愈發憤世嫉俗。歸類起來最普遍的「深層次矛盾」有兩方面,一個是居住環境遠不如心中的理想,這包括樓價高企交不起租,置業就更加困難;另一方面是就業機會不多,晉升機會又少,也就是「向上流動」的機會低。北上灣區以至外省尋求就業創業,可以說是一個選項,卻因不熟悉路數,信任感不強,自信心不足,依舊苦於前路茫然。


事實上,鼓勵青年北上發展,打破「小我」意識,抓住大灣區機遇是條捷徑。不過,對於港青如何找到「上升通道」,關鍵在於是否具有足夠競爭力。


房屋與青年問題息息相關,新政府已正視此問題,當然房策絕對是重中之重。有恆產者有恆心,這才可以重建青年希望,扭轉他們一無所有、政治乏力、理想幻滅之感。據瞭解,早前為剛投身社會的年輕人構思興建「青年宿舍」,然而延宕了九年,七個項目當中至今僅有青年協會營辦的大埔PH2正式入夥,惟只有78個單位,被指根本無助青年擺脫困境。


經濟民生是本港最大深層次矛盾,歷史與國情教育也是重點所在。實際上香港一系列深層次矛盾環環相扣,不能偏重任何一方面。據分析,本港經濟結構單一化、空心化日趨嚴重,地產經濟獨大,中小企失去生存空間,社會漸失活力,中產向下「淪陷」,青年難覓上升通道,階層固化以及跨代貧窮嚴重,社會矛盾不斷產生,以致影響年輕人的發展空間。由此,充分凸顯新政府必須從速解決住房難頑疾,除增建公營屋,還應放寬入息限制至青年也可申請。考慮將備用的方艙醫院改作青年宿舍用途,對解決在職青年住宿問題可起即時效益。


新政府「同建關愛共融社會,增加青年上流機會」,提出試驗計劃,為1000個住在劏房的初中生提供培訓及學習機會,由政府、企業及非政府組織一同參與。這和內地「千人計劃」有些相似,但內地更具戰略眼光,旨在助力高新產業的人才創業。港府可借鑑內地版,且應長期持之以恆。亦須優化「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計劃」等措施,促進向上流動,減少跨代貧窮。


內地產業較為多元化,為青年提供更廣闊事業空間。早前一項調查發現,灣區內地城市的港人中,持有港專上學歷的失業率較低,可見港學歷的優勢。同時灣區正成為港人宜業宜居的福地,港人北上後自身的社會經濟地位略高於香港。約四分之一選擇在內地置業,解決住屋需求,一嘗擁有私人居住空間的滋味。


近水樓台先得月,廣東近年出台許多優惠政策,向港青招手。港府早前推出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設2000個名額,接獲417企業提供約3500個職位空缺,畢業生提交逾20000份求職申請。對於港青來說,應放下心中為抗拒而抵觸的包袱,消除過時歧見;敞開胸懷擁抱神州,打破小我意識形態;在融入國家發展大格局中,找尋個人事業的啟動鍵和增值點。


原圖:政府新聞處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33
好正
16
心心眼
5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0
嬲爆

評論

  • +85298****49
    +85298****49
    1年前
    0 回應 檢舉
    Excellent
    • +85298****49
      +85298****49
      1年前
      0 回應 檢舉
      Excellent
      • +85298****49
        +85298****49
        1年前
        0 回應 檢舉
        Excellent

        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