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方向貼地支援 助港青北上
五大方向貼地支援 助港青北上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為本港青少年提供前所未有的學習和發展機會,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在深圳考察期間,特別提出要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到內地學習、就業和生活,增強對祖國的向心力。無論是針對香港年輕人的逆反思潮,或是促進香港抓緊歷史機遇,這都是攸關興衰的要略,特區政府對此早有行動但卻力弱效微。要達到習主席的要求,就要有全盤的認知思維,和「貼地」的支援配套。


優勢點滴銷蝕 被深圳趕超


過去30年,香港經歷了從巔峰到迷失以致動亂的艱難階段,區內「龍頭」的領先優勢點滴銷蝕,更遭昔日「徒弟」深圳趕超,自我優越感不再,換來心理或觀感上的失落;再加上受到境內外政治力量的介入,不滿情緒易被積蓄激化,再與深層次矛盾糾結歪纏,形成破壞性的向下螺旋。部分青少年更受煽惑成為激青暴徒,萌生分裂和離心的謬思。


要撥亂反正,除借助《港區國安法》的強力執法外,還應通過實際接觸了解,交流學習,灌輸港事國情的正確資訊,提高他們的國民身份認同,和對祖國的向心力。但單靠簡單的交流,難以糾正已被「理想」蒙混的偏歪迷思,因此應為青少年開設北上生活和發展的機會之窗。然而,過往的交流努力未見成效,原因複雜,但今天要打開局面,方向只有一個:「貼地」。


第一,國家經濟在疫後快速復甦,機遇處處,對港青來說,到大灣區尋覓發展機會,是很合理的選項,即使不全身投入或得着有限,也應知所了解。


第二,過往的交流活動普遍「重量輕質」,對內容和安排的重視不夠,縱深不足,焦點分散,加上交流對象的均衡不足,精英尖子居多,而來自其他群組階層者相對較少,令交流的作用和意義受到影響,往後應鎖緊目標,加強參與者的均衡分布,並應着重了解中國歷史文化和社會發展,培育對中華文化和國民身份的認同感。


第三,陸港的社會制度、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差異,加上港青習慣單向接收英美主流媒體與文化的觀點信息,對國際和內地變化缺乏認真的關心和認識,容易在內地生活和交流時出現隔膜疏離。因此,有意北上發展和交流的港青,應及早作出準備,當局和相關團體亦應提供信息支援。


設一站式平台 支援北上港人


第四,港青多以在港學習就業為首選,只有在沒有機會或有更好選擇時才考慮北上,目前選擇北上升學的人數日增,但在就業和創業方面,則因兩地工作條件和回報的差距仍大,故除高尖人才外,普遍吸引力不大;至於熱心團體的支援,亦以加開職位或向初創者提供諮詢輔導為主,實際效果較單薄。因此,應對北上港人設立一站式平台,提供重質不重量的跟進支援,以便建立一個示範模式,讓其他人士參考採納,政府則應就此提供財稅或資源資助。


第五,設立「灣區標準」,推動各專業服務的跨地融合和規則銜接,解決北上業界關注的問題。


原文轉載自《經濟通》 2020年10月28日


原圖:新華社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

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7
好正
5
心心眼
0
好好笑
1
令人傷心
0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