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文章】頂流名校的前世今生
【獨家文章】頂流名校的前世今生

近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向哈佛「開戰」,學術界出現人才逃亡潮。不單哈佛,好多在美國常春籐大學就讀的國際學生都開始找後路,世界各地包括香港的高等學府,都向這些被美國驅逐的人才招手。


這情景令我想起,世界四大名校(即英國的牛津、劍橋和美國的哈佛、耶魯)的出現,其實都是源於政治,源於爭拗。


這四間家喻戶曉的世界頂流名校有很深的淵源,簡言之,就是牛津的學生創造了劍橋,劍橋的學生創造了哈佛,哈佛的學生創造了耶魯,而他們的祖師爺,就是法國巴黎大學。


話說九百年前,英國是沒有大學的,英國人要深造,就要跨過英倫海峽去歐洲求學。當時法國的「巴黎大學」被譽為「歐洲大學之母」,非常有名,許多英國學霸都跑來巴黎求學。


按道理,能聚天下賢能,「巴黎大學」今天應該是「神校」才對,為什麼名氣卻比不上牛津劍橋呢?


原來,1167年,英國國王亨利二世和法國國王菲利浦二世吵架了,英法兩國關係跌至冰點,英國國王把大批學者、官員及留學生從法國召回,並頒令嚴禁英國人再去法國留學。


這批英國學者回到英國,聚在泰晤士河谷地的城市牛津繼續做研究。在國王和教會的支持下,這裡出現了英國歷史上第一所高等學府牛津大學。

1209年,牛津大學學生與牛津鎮居民發生衝突,兩名學者竟被施以絞刑吊死。為抗議鎮政府非法無理的行為,牛津學者紛紛執包袱離開,去了一個叫劍橋的小城,發現這裡的寧靜環境很適合做學問。在當地教會的幫助下,他們在劍橋開創出一片學術新天地,創立「劍橋大學」。


到了17世紀,英國因宗教問題又展開鬥爭,一班不滿的英國人坐船去了美洲。這些人好多都是牛津或劍橋畢業,他們希望後代也能接受同等教育,於是來到美洲後,將落腳的小鎮取名Cambridge以紀念劍橋大學,並於1636年在這裡建立了一所學院。


1638年,學院一位畢業於劍橋、名叫「約翰·哈佛」的牧師慷慨捐出一半家產,共779英鎊和400多本藏書給學校,當時政府給學校的撥款一年才400英鎊,故約翰.哈佛那779英鎊對一所創校僅兩年、第一屆學生只得9人的初創大學來說,是一筆相當豐厚的捐贈,故校董會一致同意院校以他命名,改名為「哈佛大學」。


始創於1636年的哈佛大學,比美國建國還要早,美國1776年才立國,哈佛比美國早140年就出現,故大家都稱哈佛為美國高校之母,先有哈佛,後有美國。


哈佛創校後幾十年,學術範圍逐漸開放,開始擺脫最初的宗教主義教育,這對於創建哈佛的清教徒來說是背離了初心,一氣之下,部分哈佛人離開哈佛去了康奈狄克州,1701年在該區發展另一所新學府,就是今日的耶魯大學。


看完牛津、劍橋、哈佛、耶魯的故事,你會發現,大學的根本其實是人。巴黎大學的人建立了牛津,牛津人去了劍橋,劍橋人越洋創哈佛,哈佛人又促成了耶魯……


所以,人才走到哪裡,名校就出現在哪裡。今日特朗普把哈佛國際生趕走,用歷史軌跡來預料,就是讓世界其他學府有機會成為另一所哈佛牛津劍橋耶魯。


圖片來源:哈佛大學Facebook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29
好正
1
心心眼
6
好好笑
6
令人傷心
7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