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

本月初舉行的亞太創新高峰會請來了以色列、新加坡和瑞典的官員,及澳洲、倫敦和紐約的學者,分享各地推動創新科技的經驗。以色列政府大力投資科研,並成立創投基金,推動科研成果商品化。2012年,以色列的科研開支達到國民生產總值4.5%,居全球之冠。新加坡訂下清晰的五年發展策略(RIE 2015),共投放161億美元推動科研、創新和企業發展。重點吸納人才和跨國企業,借助海外經驗和技術提升本土產業。瑞典在房屋和城市發展方面積極創新,首要確保法規與時並進,以免窒礙創新科技的應用。公共採購政策亦鼓勵採用創新產品,為科技企業營造市場。這些措施都很值得香港借鏡。

澳洲按各個城市的特色而分工,例如Canberra專注環境科學、Parkville生命科學、Perth資源科學。講者強調人才和跨學科合作是關鍵,只有最優秀的科研人員才能吸引合作伙伴和投資。英國成立七個「彈射」中心(Catapult Centres),為商界、科學家、工程師等搭建合作平台,就共同的課題進行研究,其中三個(未來城市、數碼經濟、細胞醫療)設在倫敦。去年末,倫敦市議會公布「智慧倫敦規劃」,包括智慧電網、3D地下線管數碼地圖、固體廢物循環再用技術等。此外,倫敦正在開發智能地鐵卡,乘客經過閘口便會自動感應,令人流更暢順。香港的「八達通」開電子付款的先河而享譽全球,至今是否應該利用新科技提升功能,更上一層樓呢?

香港擁有發展成為創新樞紐的條件,包括友善的營商環境、良好的法治制度、資訊及言論自由、知識產權的保障,還有地理優勢。我們必須善用優勢,把握時機,凝聚力量,更積極推動科技創新。

原文轉載自《am730》2014年12月24日

原圖:technews.tw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