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在起跑線——西方文化開始有點不對頭嗎?
贏在起跑線——西方文化開始有點不對頭嗎?
本文作者為香港亞太研究所名譽高級研究員王卓祺
前言
東亞地區受儒家思想影響,家長對培育下一代成才從來都是盡心盡力。在學術界的研究,有所謂東亞地區的教育狂熱(education fever)現象,即家長催迫子女補習,考入名牌學校(由幼稚園至大學);社會心態有所謂「勤有功戲無益」、「將相本無種,唯有讀書高」等傳統智慧。這情况不單見於華人社會,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日本及南韓,尤其是後者更甚。教育狂熱的另一說法是「贏在起跑線」,即把教育狂熱、催谷子女成才推到幼兒及小學教育階段。兩者背後都是期望子女出人頭地,所謂望子成龍也。
值得注意的是, 離開了儒家文化圈,華裔家長仍然對子女教育超出當地社會的熱心程度。近年金最著名例子, 當是美籍華人《虎媽的戰歌》(2011 年)作者、耶魯大學教授蔡美兒。她的兩名女兒更曾被戲稱為「世上最受虐待的兒童」。最近出了另一名美籍華裔家長萊諾拉.朱(LenoraChu)。她將兒子在上海上學的經驗寫成書,總結中式教育的傳統智慧,就是紀律、學習及成功的意志和學術競爭友好關係,這反映文化承傳有它相對的自主性。或許今時今日, 「贏在起跑線」折射的東方儒家文化的優勢正在冒升。
西方研究:遊戲勝於讀寫學習
全世界最早開辦幼稚園的德國,在1970 年代曾經將其幼稚園轉變為認知學習的場所。但後來研究發現遊戲為本的幼稚園學生在10 歲時,閱讀、數學、社交及情緒適應能力都優於認知為本的幼稚園學生。德國在交了學費後,幼兒教育便回歸寓遊戲於學習。
美國在1960 年代亦有一項追蹤研究,由孩童3 至4 歲到23 歲成年為止。這一批為數68 人的低下階層兒童,隨機派入訓練讀寫的直接學習組,及其他兩個遊戲為主的組別;所有孩童智商介乎78 至105 之間。結果是直接學習組有34%人曾犯重罪被捕,其餘兩組只有9%;27%曾被停職,其餘兩組沒有;直接學習組沒有結婚及與配偶同住紀錄,而其餘兩組是31%。
西方國家如芬蘭、德國及美國經驗和研究均指出, 「寓遊戲於學習」勝於讀寫、培養認知能力的文法學校方式。更有啟示的,德國有研究證實孩童遲入小學一年,7 歲而非一般的6歲,其後的教育成就有顯著好處。所以研究員的論文便以「早起的鳥兒有蟲吃?」為題,質疑過早接受傳統文法學校教育的需要。
總結一句:西方研究的結論是肯定學前教育應玩耍而非讀寫的正規學習。
國際學生能力比較
西方國家學前教育的經驗與智慧,和東亞儒家文化圈有所不同。東亞國家及地區要「贏在起跑線」,爭取入讀名牌學校。若參照前者的經驗,儒家文化圈的學童應該厭倦學習,學術成績不應太好。然而據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東亞地區的15 歲在校學生,在科學、閱讀及數學的素質均名列前茅。當然,有批評這是填鴨式教育的結果。
PISA 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每3 年舉辦一次的國際評比。最近一次在2015 年,香港、內地(上海、北京、廣東及江蘇為代表) 、澳門、新加坡、日本及南韓學生的成績均優於經合組織國家平均值。後者最好的國家,除了東亞的日本外,其餘愛沙尼亞、芬蘭及加拿大排在前10 名位置。整體表現,東亞地區學生的學術能力表現令人眼前一亮!尤其是2012 年那一次,代表內地的上海,其學生在3 項測驗再次獨佔鰲頭;其中數學一項,其水平比PISA 標準高出3 個年級。
PISA 從2000 年開始做評比。北歐芬蘭學生成績在西方國家中比較突出。除了成績好之外,還有她的學童7 歲才入讀正式的文法學校,學生甚少功課及測驗。因此,向芬蘭學習以玩樂為主的學前教育,亦經常成為西方傳媒及教育界的熱門話題。
好了,既然東亞地區學生在壓力下學習, 例如經常被批評為填鴨式教育,學術成績卻名列前茅,那麼是否他們的精神健康會較差呢? 具體來說,蔡美兒兩名女兒應有代表性。英國《電訊報》(The Telegraph)亦基於筆者相同的推測,為此走訪蔡美兒兩名飽受「虎媽」煎熬的女兒,該訪問稿於2016 年1 月刊登。批評者預計蔡美兒兩名女兒——蘇菲亞(Sophia)及露露(Lulu)理應是「患有精神病,沒有朋友的機械人」。結果記者見到的是「有禮貌、謙虛及富有思想……同時成功的」年輕人;她們記憶中的童年是「艱苦但快樂的」。
總結
文化這個東西帶有價值性,並沒有好壞之分,視乎取捨而已。蔡美兒另外一本著作便講及美國8 個少數族裔及宗教群體,以主流價值的評比(家庭收入及入讀名牌大學)優於美國一般家庭。她的結論是這8 類美國人,如猶太教人、摩門教人、中國人,其中一項共同的心理素質是控制衝動(control of impulse)。
回到教育問題。儒家文化圈有一句傳統智慧,就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而西方文化,尤其在富裕社會的背景下,快樂變成個人追求的最終目標。這當然與文化有關,個人主義及自由主義重視個人快樂、私利最大化。這種文化最頹廢的一面是放縱自己、享受即時快樂,癡肥便是一個例子。另一個自我放縱例子是大麻合法化,美其名有醫療需要。清末中國人吸食鴉片反映的民族及文化墮落,值得借鑑。東方儒家文化重視對家庭及家族的責任承擔,讀書考試並不單是個人成就,而是光宗耀祖的事情,是傳統儒生十年寒窗苦讀的奮鬥目標。服從家長及老師權威、守紀律、刻苦拼搏並不一定「有精神病」。也許這是文化差異,值得深入探討。
最後一句:西方文化對「贏在起跑線」頗為不以為然。大家還有沒有記得,PISA 成績優異的國家及地區,同時是戰後到今天經濟奇蹟的經濟體:先是日本獨領風騷,繼而「亞洲四小龍」,跟着中國大國崛起,還有越南(學生成績亦位前列),也是屬儒家文化圈, 曾經有科舉取士制度。從PISA 學術能力比較,我們不宜妄自菲薄。西方文化開始有點不對頭,也可能是東方人開始對頭了!
原文轉載自《都市日報》 2018年5月25日
原圖:大公報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