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淚投票」時代的終結
「含淚投票」時代的終結

本文作者為陳克勤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


因為DQ事件而引發的第一輪補選塵埃落定,各界都對九龍西的戰果比較感興趣。當然,今次建制派在九西取得「零的突破」,首次有候選人在立法會補選中勝出,對建制陣營而言是一大喜訊。然而,就整場補選來說,最值得關注的是兩個數字:四十三和四十七。這分別是今次建制和泛民的總得票百分比,打破了很多人迷信的「黃金六四比」,意義深遠。


單純炒作政治議題失效


眾所周知,泛民一向喜歡炒作政治議題,以此吸納與他們理念相近的選票。因此,泛民的得票率可以反映港人對政治議題的興趣和取態。由於是次補選源於DQ,理論上泛民要炒作政治議題並不困難;而懸空的議席原屬泛民陣營,泛民候選人打出「重返議會」、「重奪分組點票否決權」這些口號,亦理應很容易「賣得出」,故此原本估計泛民勝出機會很大。


但當去到投票日,氣氛異常平淡,實在始料不及。我認為這反映出香港的選民已經非常成熟。選民想不想投票或投給誰,自己心中有數,似乎看不到所謂「含淚投票」的情況。因此,如果泛民的如意算盤是再來一次「含淚投票」,這種伎倆似乎不太有效了。換言之,單純通過炒作政治議題來吸納選票,這種做法已經被時代淘汰了。現在的選民也未必輕易地相信選舉的宣傳,很多人都會自己去觀察和判斷,然後才決定支持哪一個陣營或哪一位候選人。


自從發生了違法佔中、旺角暴動、梁游宣誓風波後,本港法院作出了一系列的判決,解讀了一些不清楚的基本法條文,釐清了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憲政地位,減少了很多無謂爭拗。再者,去年國家主席習近平訪港時說明絕不允許任何形式的「港獨」,「本土派」的春秋大夢一下子便粉碎。當事情明朗化之後,泛民在論述方面的「走盞位」便買少見少。


泛民與民意愈走愈遠


他們由「爭取雙普選」發展到「議會抗爭」、「公投」、「自決」,甚至「港獨」,不斷激化的同時也不斷壓縮自己的理論空間,導致他們的政治論述難以推陳出新,最終與民意走遠了。從今次泛民對DQ一事的主觀判斷便可見他們有多「離地」。他們主觀地覺得DQ是天下第一大事,幻想自己的頭上有光環,但選舉結果證明大多數市民都不是這樣看。


一個政治陣營要保持生命力和創造力,便不可以只談空想,自以為自己的政治理念「天下無敵」,更不要以為選民會「奉旨」投票。政治就是為別人服務的工作。面對群眾,實事實幹,踏實才是正途。讓我借此機會,恭賀所有成功當選的候選人,並勉勵落選者不必氣餒。各位義工的熱情令我非常感動,感謝他們的辛勞與付出,一起為建設香港而努力!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2018年3月14日 


原圖:大公報資料圖片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