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應有之義
「代表」應有之義

上周五(13日),示威者包圍並強闖立法會,新界東北發展的爭議升溫至沸點。電視畫面所見,年輕人用竹桿撬門、用鐵馬撞破玻璃門和防火牆……,一番攻防戰下,立法會大樓留下的是滿目瘡痍,以及幾許震驚和憤怒的心靈。恰巧近來頗為火熱的港產電影《竊聽風雲3》也以新界發展為主題,故事雖不涉及政治,也難免引起觀者諸多猜測。為什麼要發展這片土地?

這問題簡單而現實。如果香港不需要更多的房屋和空間、不需要更多的基建設施去滿足經濟增長,當然毋須發展新界東北。可惜現實中,只有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城市,容納不下每個人不斷膨脹的需要和渴望。人口在增長,經濟要發展,每個人都懷夢想和訴求,這是城市發展的必然現象。

當然,一些人可以選擇延續美麗的

夢想,即使農業式微,能在香港這個國際化大都市中保留一片耕地,或者可以親親大自然。另一邊廂,香港數百萬人口的居住面積偏低,近二十萬人「蝸居」在環境惡劣的房,卻要為此吃盡苦頭。不少理應代表民意的議員雖深明發展是絕大部分人的選擇,但仍然一邊批評政府無法提供足夠的房屋,一邊又想盡方法阻礙任何基建、土地發展;一邊聲言代表弱勢、為民發聲,一邊卻煽動情緒引發兩方的暴力衝突,為些許選票,罔顧整體社會的利益。拉布、羞辱官員、暴力衝擊執法人員,甚至引發傷亡,看不到可以真正幫到這片土地,澤福香港。爭取民主,最基本目標還不是要民生好過點?

至於那些號稱村民代表的人士,除了當馬前卒打砸之外,還可以為堅持不遷不拆者做些什麼?對於整個香港社會,如何平衡發展和保育、如何安置搬遷的居民和幫助農民復耕、如何在新市鎮中為小商舖尋找生存的空間、如何讓弱勢群體融入社區……,才是議會內外「代表」們應該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向。香港由一塊荒蕪的土地,建設成蜚聲國際的大都會,發展從未停頓,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是香港人自己建設起來的。暴行砸爛的不只是立法會的外牆,還有香港人過往多年努力的成果。受發展影響的居民需要的不是代表,而是真正幫助他們解決困難的方法。

原文轉載自《信報》2014年6月20日

原圖:網絡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