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需要博雅教育
香港需要博雅教育

近日,香港中學文憑試放榜,看到社會主流的討論,焦點離不開考生的成績、尖子狀元的分享。驟眼看來,感覺與過去的高考時代差不多,大家由關心有多少枝「火箭」(A),變成關心有多少個「5星星」,只是單位的轉換而已。但事實上,由高考轉為文憑試,是香港近十年來重大的教育改革,新高中課程的教學理念有重大轉變,經過這些年來的實踐,當中應該有更值得大家反思之處。

說起新高中課程的轉變,大家都會說到「通識教育」。筆者近日看到著名數學家邱成桐教授的一篇文章,談及他對「博雅教育」的看法,值得與香港現時的「通識教育」作一對照。邱教授指出,美國的教育制度重視博雅教育,使得學生日後更容易做到跨領域發展,而且取得成就。他舉例說,有些學生在本科時讀英文系,畢業後卻可以成功轉型創立高科技公司;另外當代數學物理有極為傑出成就的威騰(Edward Witten)教授在本科時讀的是歷史。

「博雅教育」是甚麼?邱教授用了一個簡單易明的說法,就是「數理人文並重」。博雅教育「目標廣闊,既着眼於基礎知識、鑒古知今、推理分析,又能培養學生在藝術上的創造性,兼且對科學的概念和實驗的精準性有所了解」。有了這種廣闊的教育理念,自然成就了多元的人才。

回看香港的做法,是將「通識」獨立成為一個「科目」,當中分六個單元,涵蓋了個人成長、香港、中國、全球化、公共衞生、能源科技與環境,驟眼看來,也算是「廣闊」。但事實上,「通識」科的內容側重分析評論,加上設有考試評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着重的是取高分的答題技巧、辯論技巧,將大千世界的事物加以批判分析一番,下了個是非對錯。這種港式通識教育,與邱教授推崇的博雅教育相去甚遠,而且高下立見。

好的博雅教育講求的是學生要有多元的知識基礎,打好學問根基,才可以讓其在人生中將不同範疇的知識融匯貫通。邱教授本身是讀數理出身,故他特別提到「好的數學家最好有人文的訓練,從變化多姿的人生和大自然中得到靈感來將科學和數學完美化。」近年本港提倡STEM,是否也要在數理基礎上,加強人文情懷的教育,善用我國源遠流長,豐厚的文化資源?這個問題比起如何取得「5星星」更值得大家去思考。

原文轉載自《都市日報》 2017年7月21日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