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國家從歷史地理入手
認識國家從歷史地理入手

本文作者為中學教師、教聯會副主席、全國青聯委員穆家駿


行政長官候選人李家超先生正式公佈他的選舉政綱,其中「優化教育裝備未來」作為同建關愛共融社會的四大核心政策之一,而教育政策中又有八個不同方面涉及教師培訓、終身學習文化、創科教育、家校合作、充實國民教育體系等等。筆者作為前線中學教師,對於教育政策的大方向是支持的,但一句「充實國民教育體系,提高學生國家意識和民族認同」又能夠如何真正得到落實呢?

筆者認為教育當局自2018/19學年落實中國歷史科初中成為獨立必修科,加上中國歷史科近兩年的課程改革,將香港史融入整個中國歷史當中,讓學生更能充分認識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個歷史事實。同時其實歷史並不只是發生在過去的事情,歷史還是發生在一些我們今天還熟知的城市、山區甚至海洋當中。所以在讓我們的學生必修中國歷史的同時,他們對於中國地理又有多少了解和認識呢?

筆者在前線教學中發現,近年來普遍的中學生對於整個中國以及內地各大省市都不太熟悉。或許因為疫情的關係,這兩年兩地之間的交往減少,連學生能夠參與的交流考察團都基本絕跡。不過更重要的原因是,在我們的中學地理課程中連一些中國地理的基本知識都沒有系統的教授。比如說,不少中學生其實連中國的省份、省會城市都分不清,更枉論具有更多歷史含義的省份別稱或者簡稱了。記得一次,筆者在教授中國歷史裏面東漢的地方行政制度——州、郡、縣,然後舉了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的例子希望讓同學們能夠類比理解,最終反倒要解釋廣東省和廣州市的分別才能夠令學生明白,不禁讓筆者反思我們的學生對中國地理知識究竟有多缺乏。縱使初中地理課程的知識目標提到建立對地方認知的堅實架構,包括對本地區域(香港及珠江三角洲地區)、中國其他地方、亞太地區和世界各地等,但事實上對於國家疆域、行政區域、山脈地勢、水系等的概述又有多少呢?從去年新發佈的「中學地理科國安教育框架」而言,的確從現有課程中加入了一些中國內地的例子作為貫穿,作為「亡羊補牢」而言,雖然小修小補未有系統補足原本的知識空白,但總比只以本地或外國例子來解釋為佳。

「歷史具有場所維度,地理也具有時間維度。」要充實國民教育體系,提高學生國家意識和民族認同,就應該從歷史和地理兩個維度深入認識國家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原圖:星島日報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6
好正
0
心心眼
0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0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