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未來 財政撥備開發新興產業
投資未來 財政撥備開發新興產業

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發表在即,對於怎樣使用數百億盈餘,大眾意見紛紜,但普遍認為盈餘不應只用於一次性措施。其實為香港的長遠發展着想,政府更應善用盈餘投資未來,預留部分作為擴展四大支柱外的其他產業,真正做到特首梁振英提出的產業多元化。

制定合宜政策 吸引港商回流

近日商界不時傳出,港商有見內地設廠成本不斷上升,有意將部分技術要求較高的工種移師返港,一來香港技術較佳,二來香港產品仍是信心之選,經評估和研究後,商界認同有利可圖,正密鑼緊鼓準備回流香江。但香港工業荒廢多年,產業愈趨狹窄,加上缺乏配套,港商即使有意在港發展,亦被迫打消念頭。

只要政府多加支援和制訂合宜的產業政策,相信港商都願意將生產線帶回香港,此做法帶來的好處,是除了令相關產業的就業職位會增加外,亦能帶動其他周邊行業的發展,如物流等行業的經濟活動。

目下既然有此機遇,政府實應洞燭機先,盡快提出完整配套計劃,吸引廠商回流,鼓勵多元及嶄新的產業發展。財政預算案發表在即,一般估計政府今年可錄得近600億盈餘,與其全民派錢,博取一剎那的光輝,倒不如將部分盈餘撥作特定用途,如經濟和產業發展,待政府制訂好新產業政策後便配合使用。


補助人才培訓 鼓勵產品出口

參考成熟經濟體如美國和新加坡等地的經驗,政府扶持產業發展的方法不少,當局大可提供稅務優惠或直接補助,鼓勵商家及學術機構,進行屬於香港的創新科技研究及培訓人才。同時,政府亦可增闢現有、甚至新設產業園區,提供工商業用土地,予切合本地需要和合乎資格產業,模式可以是政府負責基礎建設,吸引廠商營運。此外,政府又可提供稅務優惠予合資格的廠商,鼓勵產品出口賺取外匯。

上述建議並不新鮮,內地、新加坡和韓國也早已有之,只要配合得宜,便可有效發揮官產學研的好處。

總括而言,行將發表的財政預算案,是最好的機會去展現新一屆政府施政為民和改革的決心,一時的掌聲並不長久,對市民的好處亦有限,需知道香港政府在過去6份預算案中的「一次過派糖措施」總額已達1,805億元,庫房是開了,除了短暫的小恩小惠,卻未真正針對長遠發展的需要令市民受惠。

既然如此,切切實實計劃盈餘的用途,停止盲目增加儲備的思維,政府的理財方針才能取得市民支持和認同。

原文轉載自《經濟日報》2013年2月26日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