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利益應置於首位,而不是自欺欺人的單純空談所謂「在商言商」。//
主持:呂暢能
論盡最新熱話、拆解新聞內幕
約定你,和你不吐不快!
逢星期一至五 6:00PM
⭕《港人講地》直播
長江和記集團(長和)計劃向美國投資巨頭貝萊德牽頭的財團,出售巴拿馬運河等港口資產的交易,在經歷輿論風暴與國家監管審查之後,近日再有新發展!隨著「獨家磋商期」屆滿,長和昨天(28日)發布最新公告,宣布擬邀請來自中國內地的主要策略投資者加入成為財團的重要成員,並對財團的成員及交易架構進行變更。
長和表示,打算預留充分的時間進行相關討論,以達成這項新安排,並重申在未獲得所有相關監管機構和部門批准之前,將不會進行任何交易。這次長和主動提及加入「來自中國內地主要策略投資者」,意味著什麼?到底這個「主要策略投資者」將起到什麼作用?這項交易最終能否完成?
大事大義大節前應當三思
今年3月初,長和公告,計劃向貝萊德牽頭的財團,出售包括巴拿馬運河兩端港口在內的全球43個港口權益,預計這項交易能為長和帶來逾190億美元現金款項,相當於約1477億港元。
然而這些分布於23個國家的港口,不僅是商業設施,更是全球供應鏈的關鍵節點,尤其是在中美戰略競爭加劇的背景下,美國總統特朗普曾多次公開表示,希望「重新控制巴拿馬運河」,而貝萊德作為美資巨頭牽頭收購長和這些港口,就難免予人「瓜田李下」之感,令人擔憂此財團成為「航運霸主」之後,將會聽從美國政府遏制中國造船與航運業發展,甚至成為打擊中國外貿的戰略工具。
很明顯,這項交易如達成將嚴重損害國家利益,故此迅速引起各方高度關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及時介入,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則通過轉載多篇評論文章,而被外界解讀為對這項交易的「表態」。其中一篇被港澳辦轉載的評論文章就直言,長和這次交易並非「普通商業行為」,還呼籲長和在「大事大義大節前應當三思」。
各界不吃「在商言商」這一套
長和方面,從最初堅稱這項交易「純商業性質」、「在商言商」,接著就被媒體揭發懷疑請寫手試圖帶風向,淡化美資在交易中的角色,期間還疑似借所謂知情人士,散布交易在4月2日如期簽約等煙幕。然而坊間輿論以至國家有關部門並不吃這一套,由始至終強烈釋出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絕不退讓的堅定立場。
面對巨大的輿論壓力,長和今年5月終承諾「絕不可能在任何不合法或不合規的情況下」進行交易,而這項交易的獨家磋商期於7月27日屆滿,長和就在28日對外公布擬邀請內地投資者加入財團,並就交易架構進行變更。這個消息或多或少意味著交易已陷於「難產」狀態,大家都不敢輕舉妄動。事情發展到今天,相信長和一方心裡也很清楚明白外界期望,而今懸崖勒馬,至少確保交易主導權還在我方手上。
彭博社上星期引述消息指,而今極可能加入買方財團的,就是中國遠洋海運集團(COSCO)。消息稱,這間央企已要求在財團中擁有否決權或同等權力,以阻止任何可能會損害中國利益的決定。知情人士透露,中遠已與貝萊德展開初步磋商,預計9月底前可望確定角色定位。
交易成敗的三大關鍵
接下來,長和這次交易的成敗關鍵,估計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三大關鍵點:其一,「內地策略投資者」最終會以何種條件加入財團,能否獲得足夠的決策權,以確保港口運營不損害國家利益;其二,國家監管機構對修改後的交易架構,將提出哪些具體要求和限制,長和能否真正配合落實這些要求;其三,針對改組後的財團成員和交易結構,特朗普政府如何「回應」。
毫無疑問,長和此次港口出售計劃之所以引發軒然大波,根本原因在於其觸及了國家經濟安全的敏感神經,缺乏地緣政治的敏感度。經此一役,香港商界應該要深刻認識到國家安全與商業交易的關係,在今後的商業決定中,以最大程度展現對國家應盡的責任與擔當,將國家利益置於首位,而不是自欺欺人的單純空談所謂「在商言商」!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