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狼式恐襲研究十大課題
孤狼式恐襲研究十大課題

本文作者為言論自由行行政總裁黃永


今年7·1晚上的襲警案件被官方定性為「孤狼式恐襲」,反對陣營自然有聲音批評如此定義有問題──實情是各地學者一直對什麼才屬於恐怖活動有極大爭拗,特別是美國近年更刻意把國外與國內的暴力襲擊區分:前者往往被標籖為「恐怖主義」而後者則稱之為「暴力極端主義」(violent extremism),這種分類方式經常被批評是文字遊戲,旨在刻意淡化白人至上主義及散播仇恨言論對社會的禍害。


事實上,隨着西方國家於911事件後陸續加強反恐措施,孤狼式恐襲亦逐漸成為新趨勢。以美國為例,孤狼式襲擊雖不是最常見的恐怖活動模式,卻是最易致命的恐襲手段:由2006年至2017年,美國98%因為恐怖襲擊而死亡者,皆來自獨行襲擊。客觀推論,香港出現孤狼式恐襲的機率亦應該會持續上升,因此傳媒與其訴諸情緒式報道,全面認識並向受眾更深入講解這種恐襲模式,方算是負上社會責任的正確態度。


關於孤狼式恐襲的學術研究,碰巧今年3月有重大突破:Kenyon、Baker-Beall及Binder三位學者發表了世界首份關於「獨行恐怖主義」(lone-actor terrorism)之綜合性系統研究,也就是正式把這個課題提升為一個獨立的學術研究範疇,並把歷年總共109份關鍵論文歸類為以下十大主題:


(1)如何定義及分類獨行恐怖主義──這方面的研究對政府內部如何分工及調配資源尤其重要。


(2)獨行恐襲者之多相性──主要協助執法部門加快調查進度,務求盡早找出犯案者。


(3)與其他以個人模式犯罪的相似之處──讓執法機關提高監控及偵測的能力,及早識別危機。


(4)獨行恐襲者的人格障礙或精神健康或問題──把反恐的防控戰線拉闊到公共衞生及社區參與政策的層面。


(5)獨行恐襲者的動機及受哪些理念影響──分析個人、家庭、社會、政治、宗教、文化因素之間的關係。


(6)互聯網及社交網絡的影響──研究目標往往旨在釐清科技企業及政府在反恐方面的角色和權責,以及未來如何透過人工智能及大數據反恐。


(7)獨行恐襲的規劃及準備過程──透過教育市民理解這個過程,從而提高警惕,以促成全民監察系統。


(8)培養出「孤狼」之基本條件及施襲前的導火線──讓執法單位可採取針對性措施,以更符合成本效益的方式去減低恐襲風險。


(9)孤狼式恐襲前的徵兆及消息發布途徑──建立長遠監察系統時必須注意的各種通訊及科技平台。


(10)獨行恐襲者與其他極端組織及社會運動之關係──這類研究經常質疑孤狼式襲擊是否真正存在,又往往認為以現有理論框架足以解釋獨行襲擊其實源於更宏觀因素。


原文轉載自《信報》 2021年07月06日


原圖:中新社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10
好正
0
心心眼
0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0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