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省式國教 引導思考兩制差異機遇
反省式國教 引導思考兩制差異機遇

本文作者為言論自由行行政總裁黃永


近日港府、民間以至代表中央的官員也頻開記招,對反修例風波發展揚聲。上周國務院港澳辦發言人在吹風會上評論民間發起三罷運動的成因時卻提到:「香港青年人缺乏國民教育。」此說法跟一個月前,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在另一吹風會內提及:「通識教育失敗令年輕一代變得有問題」,既是一脈相承、亦是一體兩面。

 

昔國教失敗兩關鍵 教材人才

 

以上言論自然引來不少教育界人士批評,擔心教育被進一步政治化:不過,既然轉變總有一天要到來,純粹為此而憂心似乎沒有甚麼用處——事實上,過去兩個月亦實在有大量老師和學生參與群眾運動,政治化的校園今後已經是常態,回不了頭。既如是,怎樣令通識和國民教育的改革,朝向符合香港人整體的願望和訴求,方是當前要務。

 

過去國民教育最失敗的地方,首先是教材,其次是人才。有些國民教育教材經常遭到輿論訕笑的原因,主要是其內容根本上就是給原來已經很愛國的人看:一些愛國人士常用語,包括在內地經常見到的「奮發圖強建設祖國輝煌」,也許對不少香港教師和學生來說會認為太過矯情,於是聽不下去——這是因為此非他們平常所用的修辭手法,故此便產生突兀的感覺。

 

東拼西湊教學方法 效果不彰

 

因應上述看法,有些人以為只要把國民教育的內容「打散」,再滲入所有學科,那樣學生就可以更容易消化和吸收——其實自2012年反國教運動後,政府基本上就是用這種相對鬆動的手法和模式來推動國民教育(例如在地理課教授中國版圖,並順道指出香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是如此東拼西湊的教學方法,顯然效果不彰,所以港澳辦發言人才會有上星期的批評。

 

回想2012年,反國教一方主要之關注和憂慮是「不想學生被洗腦」。因此想在香港再推動國民教育的話,便必須針對這個問題——所謂「洗腦」,就是沒有自己一套想法,別人說甚麼便信甚麼;至於讓學生不輕易人云亦云的一種教學手法,正是通識課經常提到的「批判式思考」(critical thinking,教育界近年也有用「慎思明辨」這個說法)。

 

我們姑且把以critical thinking為骨幹的國民教育,稱為「反省式國教」——這種形式之國民教育必須大膽把港人經常談論對內地的批評,盡量客觀持平地跟學生討論:中國有哪些做得不好的地方?跟其他國家比較又怎樣?目前雖然做得不好,但中國與過去相比是在改善還是退步當中?有沒有客觀的數據支持?還是單純的評論和觀感?各項數據的可靠程度和局限性又如何?為甚麼香港人會對中國有這些觀感?

 

批判式思考看內地 免歌功頌德

 

例如:外國經常批評中國有很多假貨冒牌貨,目前的情況與過去有何分別?中國政府對此有否針對性政策?執行多年來有甚麼效果?又例如:修訂《逃犯條例》爭議所衍生的其中一個批評,乃中國的司法制度不佳,那麼中國的司法制度近年有何改革?內地又是如何培訓更多法官?將來着眼的改善點在哪裏?

 

留意:「反省式國教」不單止要避免歌功頌德,而且更要聚焦世界各地正在「唱衰」中國甚麼——重點則是這些負面內容之真確性與嚴重程度,着眼的地方乃中國在全球正處於甚麼地位及整體趨勢——老師和同學並不一定要得出任何結論,以至引發出甚麼情緒反應,關鍵是培養宏觀思考事物的能力:這是作為國際城市一分子的香港人之責任,也是作為日益影響力強大的每一個中國人之責任。

 

可是以上談到的仍是「反省式國教」之前半部,後半部是面對中國的種種不足,享有一國兩制的香港,有沒有能力又或是應不應該去彌補這些不足?也說是說,這部分的國民教育,主要是引導學生思考兩制的差異,以及到目前為止因兩制而衍生的機會和問題,包括:法制、金融、物流、人流、科技、傳媒等範疇。

 

由此又帶出改革「教材」以外,勝任執教國民教育的「人才」問題:要中小學教師能夠涉獵並通盤理解上述多個範疇,在今天本港的教育制度下,畢竟有點強人所難。但國教切忌把課程過分簡化——這樣只會把現實上真的很複雜的中國問題,馬馬虎虎地在同學面前提過就算,對思考自己的身份認同絕無裨益。

 

難道每間中小學都要聘請研究中國問題的學者或研究生授課?那當然並不可行。如何解困?方法是集各位老師所長:上面經已說過把通識的思考方式放進「反省式國教」的課程當中,但是要認識今日中國為甚麼是如斯模樣,也需要中國歷史科老師的幫忙,透過「大歷史觀」去觀察中國人在不同範疇的起起跌跌,從而對當下的形勢有更深入的了解。

 

打通中史國教藝術 新通識科

 

除了認知層面,由於身份認同與文化基因(即由英國學者Richard Dawkins提出的Meme,又稱「迷因」)之關係密不可分,故必須認真考慮請視覺藝術科和中文科老師聯手協助,在適當時候切入,介紹不同時期中國文學和藝術作品跟當時社會狀況怎樣相連,藉以反思今天中國的發展,包括內地人的行為模式和品味,從而思考為甚麼有一國兩制,以至為何內地與香港在文化層面存在現時的分別。

 

總括而言,如果不從時事、經濟、歷史、文化等4大範疇教授國民教育,而只是急功近利地直接灌輸概念和知識予香港學生的話,肯定跟同學們平時在傳媒或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信息出現極大落差,資訊混亂,則注定在「更了解中國」這目標上徒勞無功。

 

另外,為免節外生枝,令國民教育再起政治爭端,可放棄另立「國教」為一新科,反而可打通中史、國教、藝術、文學等科目,成為新通識科。

 

原文轉載自《經濟日報》 2019年8月15日


原圖:文匯報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6
支持
1
好正
1
無意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