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忽視地區行政 才是醜聞源頭
政府忽視地區行政 才是醜聞源頭

本文作者為甘文鋒/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董


最近屯門區發生所謂「山墳」的醜聞事件,令全港市民嘖嘖稱奇。連同之前的「不能避雨亭」,香港市民不禁疑惑:究竟香港的地區行政出了什麼問題?造一個避雨亭,又或者是在地區防賭的小事情,竟然可以多次犯下低級錯誤。甚或有人歸咎於當區區議員,認為相關意見由他們提出,應該由區議員負上大部分責任。


筆者作為屯門區議員,就現時所了解,問題似乎出在政府部門與區議員的溝通。該位置一直有人非法聚賭,雖然警方一直有執法,亦不能完全杜絕問題,因此區議員有不同建議,包括在該處建單車停泊位,以及用鐵絲網圍封。筆者不是當區區議員,不在此評論哪個方法較好。而最終運輸署的建議,卻是「小丘園境」。原來政府官員曾拿設計圖諮詢部分區議員,但當時的設計卻並非現時所見的「山墳」,因此當實物出現後,該位置附近的區議員都不知為什麼會有這個「山墳」出現。


改善地區行政的3個建議


這種情况並非個別事件,在地區行政層面,區議員提出的建議獲政府部門接納後,部門不一定會向提議人跟進,有時候做好了也未必會主動報告。議員要主動持續向部門查詢,才會得知最新進度。這個做法往往令到最終的設施或政策,與議員提的意見有一定差距,並非一個良好機制。如要改善這個問題,以下有3個建議。


首先,在政府接納區議員的意見後,負責執行的政府官員應與區議員保持溝通。地區的建設很多都並非大型基建,而是行人路上蓋、避雨亭,又或單車停泊處等小型工程。但即使是小型工程,也有很多細節需要在設計前再確認。因此,在設計方案前與區議員了解地區所需,是避免錯誤設計的第一步。


其次,在設計後,無論有多少個方案,政府部門都可與區議員合作做地區公眾諮詢或問卷調查,確保設計適合居民所需,也可令居民進一步了解政府的計劃。回歸後,香港政府在全港政策上增加了很多公眾諮詢,但居民其實也很關心地區的切身問題,地區設施的設計其實亦應該在確定前諮詢公眾。而區議員有更多機會可了解居民的想法,相信他們亦會歡迎有關諮詢,配合部門。在諮詢後得出的設計,相信亦會更切合居民需要,是避免錯誤設計的第二步。


最後,在設施落實後,部門應相隔一段時間後再作檢討。現時政府在落實全港政策後,也會檢討成效。但在地區層面,無論是政策還是設施,部門都沒有主動去檢討成效。往往是區議員或市民發現問題,向政府投訴,才會後知後覺去研討如何改善。如果政府可改善機制,在地區行政層面,亦要求部門在行動後一定要檢討,相信可提早發現問題。而積極有為改善地區問題,相信可令市民對政府更有信心。


政府對地區及區議員的輕視,是今天地區行政多次出現醜聞的根源。以上提出的3點建議,可從機制上減少政府部門在執行決策時出錯的機會。雖然以上例子只是針對地區設施,卻可以在地區行政方面實踐。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如果政府再不重視地區、改善有關機制,類似的醜聞只會愈來愈多。


原文刊載於《明報》2018年9月5日


原圖:香港政府新聞網圖片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0
支持
0
無意見
0
點算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