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壞結局
最壞結局

七一後,看新聞,有對參與遊行的年輕夫婦,抱幼兒,走在路上。記者問:「為什麼遊行?」他們說:「……香港愈來愈沒言論自由,今日如果不出來, 恐怕以後再沒機會遊行了……」

我驚訝。

夫婦倆哪來的信息?哪裏看的報道?會讓他們有「以後沒機會遊行」的理解?

稍有留意,都會發現,香港差不多每星期都有大大小小的遊行示威在進行,外人眼中,甚至把我城稱做「遊行之都」,近年如此一個鮮明形象,甚至比「東方之珠」、「購物天堂」更深入民心,小島的香港人,沒理由不知曉。

以最壞後果吸引大眾眼球

只是我們已習慣用去到最盡的結局,去激發動力,吸引大眾眼球。

正如孩子不念書,父母會批死他: 「你等做乞兒啦!」

夫婦吵架,女人會摟孩子揚言: 「你係咪要我攬住阿仔一齊死?」

為鞭策孩子,我們會出言恫嚇: 「今時今日,冇一個大學學位,隨時連文員都搵唔到份做……」

展示最壞結局,製造恐慌,不失為一種有效激將法,但也要看對手、環境和世情。

小時候, 我媽是這樣教我揀人生路的:「嗱,呢個世界,得兩條路,一係讀書,一係唔讀。唔讀書,亦只得兩條路:女仔就做雞,男仔就入黑社會……」非白即黑,選擇異常狠毒,夠膽你就選後者。

小時候沒資訊家長輕易恫嚇那年代,沒有互聯網,學生哥連報紙都不甚看,回到家電視又給關沒得看,於是,沒有資訊下,好多孩子都如我,都是在最壞的結局下嚇大的。

同樣故事,我不能再在孩子這年代賣弄,因為她們的世界資訊發達,做妓女?有冇咁誇呀?你當我傻?

朋友每次跟男友吵架,必會說的那句話就是: 「分手啦!」說得多了,對方聽得多了,不再震懾,還會蠢蠢欲動: 「分手咪分手!」這年代,處處搬出最壞結局,最終可能會得出反效果。這世界已沒秘密可言,踏實地道出答案吧,做不做、怎樣做?選不選、怎樣選?由當事人自己決定吧!

原文轉載自《明報》 2014年7月8日

原圖:網絡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