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滙基金不求賺 投資未來才是本
外滙基金不求賺 投資未來才是本
外滙基金去年大賺2,520億元,較2016年賺多2.7倍,創歷年新高,庫房進帳235億元,市民人均賺3.4萬元,而7.1%的投資回報率,更是2007年以來最高。
以投資論投資,確是令人雀躍的豐收年,但外滙基金並非旨在追求盈利的對冲基金,而是為香港「維護現在、投資未來」,因而在掌聲過後,引發省思。
外滙基金大賺 惟未來風險多
外滙基金的出色表現,既因金管局「操盤」得宜,更得助於由低通脹、溫和增長和貨幣政策仍相對寬鬆所推動的「金髮女孩經濟」(Goldilock)效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指,2017年全球只有13個國家經濟處於衰退狀態,數量是2007年以來最低。
放眼未來,風險眾多,第一是美國以致歐日的量化寬鬆政策怎樣走下去?加息步伐會否提速?全球資金流和滙率走向如何?
第二是美國特朗普政府的「美國優先」外貿經濟政策會對全球經濟帶來甚麼新衝擊,特別是否會引發中美之間的經貿戰?
第三是資本市場不會長升不跌,現時全球資產估值已相當高,一旦實際情況未如市場的樂觀預期,會否引發市場波動調整?第四是不斷升溫的地緣政治風險。
配置多元化 設長遠建設基金
根據《外滙基金條例》,外滙基金的主要目的是直接或間接影響港幣滙價,並用於保持香港貨幣金融體系的穩定健全,以及保持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至於香港外滙基金自1935年成立以來,由最初支持發行香港紙幣,逐漸擴大並合併硬幣發行基金、政府財政儲備、土地基金。好明顯,外滙基金任重道遠,肩負維護香港幣值滙價、金融體系和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重責;至於投資回報,有固然可喜、高更開心,但這不應由此貪圖短利、主次不分。
同時,當外滙基金坐擁龐大盈餘,能否用得其所?這是關乎香港長遠經濟和民生發展的重大考驗。
面對外滙基金和庫房的長期「水浸」,早前已有意見建議香港仿效新加坡淡馬錫基金和挪威主權基金,成立為推動長遠建設的基金,但一直未見行動,連「未來基金」也進展延緩。
其實,過去10年全球財富主權基金的數量和資產規模都在高速發展,而其非傳統、不追求即時回報、不單純依靠市場導向的投資策略,可實現資產配置的多元化、多層次化,並分散風險,協助商界開拓,提高創新企業的成功率。
如何善用豐沛資源?如何實踐特首林鄭月娥的理財新哲學?如何為推動「雙創」提供支援和整體籌劃?如何為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大潮?這既是考驗,更是機遇!

原文轉載自《香港經濟日報》2018年02月08日
原圖:港人講地資料圖片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