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痛
心痛

你手上薄薄叫「手機」的鐵片,如魔術棒一樣,變出許多方便的通訊方法,如fb、WhatsApp、Line,同時亦變走了陪伴我成長,半生事業所在的平台,包括報紙、雜誌和書籍出版。它們的消逝,令我心痛。

魔術師變走了的東西,是會變回來的,但近年,流動互聯網的魔術手,鑿破了報紙、雜誌和出版業的生命線,廣告收入,轉移到網媒去,令紙媒經營愈來愈困難,執笠、裁員……三年後,還有報紙嗎?我不知道。

連近年搶佔收費報紙巿場的免費報紙,也被傳媒寒風吹到左搖右擺,開始削減開支、編採人員一身兼多職。去年,記者會輕易可以召喚到十家八家雜誌和報紙,單是全港最暢銷的《忽週》也會派兩組人來採訪,《東周》和《壹週》更會爭做專題,日報更是副刊、港聞齊來。但人力資源短缺下,幾本周刊執笠或裁員,記者拿着手機兼任攝記,在講實時的年代,日報也要出即時新聞。

世上最難打的對手,甚至不是fb、WhatsApp、Line,因為它們也有競爭對手,也有被淘汰的風險。紙媒的敵人,是眼睛看不到的,是時間,手機太多好玩的東西令人分心。
爭取人家看你一眼的,是創意,也是隱形的。因為今天好橋,明天已是死橋。要不斷度新橋,迎合消費者的需要,才能生存。媒體的周期愈來愈短,稍乏創意的很快被淘汰。互聯網世界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要生存,紙媒要穩住忠實粉絲,利用建立了幾十年的公信力,先抓緊銀髮和親子巿場,主動出擊開拓廣告收入來源,爭取教育和醫療的廣告,這些是剛性需求。不易被良莠不齊的網媒取代。穩中求勝,變陣求生,別無選擇。

原文轉載自《頭條日報》5月31日

原圖:政府新聞處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