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室裏的因果報應
課室裏的因果報應

台灣教養專家洪蘭寫過這樣一篇文章:「不想讀,就讓給別人吧!」說的是她早前在一所台灣頂尖大學醫學院做評鑑時遇到的場面,從而得出以下感嘆:「如果不想讀,何不把機會讓給想讀的人呢?尸位素餐是最可恥的。」洪蘭狠狠地批評說。

是什麼狀況讓溫柔敦厚的洪蘭火起來?不如我用她文章的節錄告訴大家:

「已經打鐘了,學生才姍姍來遲,進來後,有人吃泡麵、有人啃雞腿、有人打開電腦看連續劇、有人趴在桌上睡大覺。打手機、傳簡訊的就更不用說了。

遲到的同學不是悄悄在後面找個位子坐,而是大剌剌走到他座位的那一排,叫坐在外面的同學起來讓他進去,絲毫不尊重同學的上課權。

想不到現在連音樂廳、戲劇院開始表演了都不准進場,怕侵害到觀眾和表演者的權益,知識的殿堂反而更隨便,自由進出,好像菜市場,視授課老師為無物。

我看不下去,起身離開,後來好奇,再回去看原先睡覺的同學有無醒來上課,結果發現不但原先睡的沒起來,又陣亡了更多。

假如這是我們大學生的上課態度,我們拿什麼去和別人競爭?」

看完,我莞爾,深有同感,真想傳個即時信息給洪蘭:「放心,香港學生也不遑多讓,你們台灣孩子的競爭力縱弱,還會有我們替你包底!」

自律難靠高壓「管治」

不是嗎?早前一開學就有人傳出香港某大學教授要遲到學生罰站事件,新聞一出,焦點傾斜了去批判教授的做法,如同對待小學雞,甚至轉移視線為評論大學生小學化的現象,卻忘了尋因:為什麼教授要學生罰站?為什麼大學還要用高壓手段管紀律?

那天在大學校園碰到一位教授老友,閒聊之間,我跟他請教對付學生上課玩手機的方法。

教授說: 「沒法子,一定要嚴打,大學不可能像中小學那樣管制孩子帶手機進課室,故只能靠學生自律,老實說,自律不是人人做得到,於是我先小人後君子,一開學講明,如發現有人上課玩手機會立即沒收,沒情講!」

「結果?」

「我言出必行,結果收了很多部手機,下課要他們來我辦公室取回。」

「似乎奏效喎!」

「奏效是奏效,但學期評估我是全系最低分老師,學生通通給我超低分數。」

教授「生死」握在學生手

對,是學生給老師評核,一個怎看都是荒謬的政策,每個大學生都要按他們修讀的學科給任教老師評分,這個學生評分將影響你的受聘合約,說白一點,就是教授的生死存亡掌握在學生手上,看你還敢不敢罰站?還敢不敢收手機?

當教育的因果報應這樣在課室裏循環,洪蘭看不過眼的場面,怎可能不天天在香港的大學出現?

原文轉載自《明報》2013年12月17日

圖:takungpao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