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合作】上海專家官員雲集「2021滬港合作與發展研討會」 與會者各抒己見、推動滬港合作共贏
【加大合作】上海專家官員雲集「2021滬港合作與發展研討會」 與會者各抒己見、推動滬港合作共贏

「2021滬港合作與發展研討會」今日(9日)在香港和上海網上連線舉行,大會邀請了多位專家、學者和官員就如何推動滬港兩地在「十四五規劃」國家戰略下相互合作,進行討論和發言。



武偉:臨港新片區正建設一體化經濟信息管理平台、一個電子碼能顯示貨物上落日期、時間和地點


上海臨港新片區管委會武偉先生指出,臨港新片區自19年8月成立,是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提出,謀劃和部署,目標是在2035年建設成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的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故該區正進行更深、更寬、更大的全方位對外開放,包括國際投資、國際貿易、國際服務的自由化、便利化和一體化。除致力發展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的創新及應用外,他又指,新片區正建設一體化經濟信息管理平台,有大數據和政府增值服務支撐,確立「一個企業一戶一碼」,形容「只要把這個碼列出,把企業戶名打出來,就能把該企業在上海和其他地方進行的活動顯示出來,企業每一件貨物幾時幾分在什麼地方亦能顯示出來。」


武偉表示,臨港新片區成立約1年多,累計簽約項目達到710個,投資則達到4104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07億增長56%。他強調新片區將成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連接和樞紐核心區,預計2035年人口能達250萬,建成面積增至292平方公里,強調該區的城市設計理念為「一滴水從天而降層層形成漣漪」,以人為本。



閔師林:虹橋與香港有國際航班往返,有利滬港合作


上海虹橋商務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閔師林先生表示,中央在《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发展規劃綱要》提出打造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和提升商務區服務功能的要求,如國際一流營商環境、辦好國際進口博覽會等。他續指,虹橋區正形成一核四片區,圍繞發展「五型經濟」,形成「一區五新」的總體發展框架,即國際化中央商務區為主體,連通國際國內綜合交通的新門戶,全球高端要素配制新通道,國際化品質的產城融合新城區,引領區域協同發展的新途徑的五大功能。


閔師林強調,虹橋商務區已吸引7萬多間企業機構,其中設立總部的公司達到380多間,在第三方全國機構排名中,遙遙領先,位列首位。他認為,虹橋與香港有國際航班往返,有利滬港合作,讓優勢疊加,產生良好的示範作用,推動雙循環新格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的互動。



曾剛:建議設立滬港產業創新基金,並在上海設立長三角香港創新中心


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曾剛認為,長三角城市群有創新發展的良好條件,如它有全國55%集成電路企業,華為亦於去年投資1418.9億元。面對中西關係緊張,百年未有的大變局,長三角必須自主研發、完善產業鏈和技術,特別是在諸如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領域上發揮龍頭作用,推動高質量發展。


曾剛指出,香港是貿易、運輸、信息和金融中心,相信滬港合作有很多優勢。他認為未來有兩個合作方向,一,在上海設立長三角香港創新中心,使兩地高校推動人才科技成果的合作,推動產業、學術和研究互動;二,設立滬港產業創新基金,推動香港跟內地創科金融的深度融合。



王振:期望未來給予新城們更多自主權、讓上海郊區成長


上海社科院副院長王振指出,長三角「1+40」個城市,由上海帶動4項功能,包括高端產業、科技創新、資源配置、國際樞紐,拓展與長三角各地的門戶對接。他又指,上海中心城區的交通壓力越來越大,「車子進不來,人出不去」,故讚揚市政府高瞻遠矚,開始發展郊區新城,即上海新城,重塑城市發展空間,期望未來給予新城們更多自主權,讓它們成長起來,形成一個城市。


王振認為「通道要多,載體要多,功能要多」,未來長三角城市群之間,要有更多有產業聚焦功能的「節點」,建設最具國際化和活力的未來新城,城市模式和生活方式。


圖片來源:港人講地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5
好正
2
心心眼
2
好好笑
1
令人傷心
1
嬲爆

評論

  • Happy21
    Happy21
    2年前
    0 回應 檢舉
    :blush:
    • Happy21
      Happy21
      2年前
      0 回應 檢舉
      :+1::+1:
      • Happy21
        Happy21
        2年前
        0 回應 檢舉

        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