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激盪的時代
思想激盪的時代

每一個時代的轉折,難免會出現動盪。香港回歸袓國已經十七年,這些年來,香港遇到不少風浪波折。對中國而言,實行一國兩制是一件前所未有的事,在這十七年的時間,中央及特區政府可說仍是摸索之中。到底如何實踐一國兩制,如何實現港人治港及高度自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有人認為以實行西方式民主制度才能真正做到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有人則認為要積極與內地融合,配合中央政府施政,也有人會認為在《基本法》的範圍內爭取最大程度的港人自治。

身處一個大時代的轉折時刻,思想激盪可說必然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特別是在香港,一個承傳了殖民地時代的「政治冷感」的城市,每個人都應該在這關鍵時刻站出來發聲。最重要的是,不管那一種想法,是為未來找一條出路。回顧清末民初,中國被列強欺負得一塌糊塗,不少有識之士都想着救國的方法,例如著名的民初刊物《新青年》,提倡以西方的科學及科學精神救中國,同時讓被傳統思想束縛得要死的中國人解放出來,有着塑造「新中國人」的取向。但到了二三十年代,國內局勢依舊紛亂,面對內憂外患,就有人提出重新重視傳統思想,通過讀經重構社會倫常秩序。筆者曾拜讀內地歷史學者何兆武老師的《上學記》,他憶述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上學時,社會有着讀經救國還是科學救國的爭議。事實上,無論是支持哪一種方法,前提就是「救國」二字,為國家尋找出路。

理性思辯討論縮窄分歧

百家爭鳴,思辯討論的過程會為社會進步,愈辯愈明,因為人們在理性的思辯討論的過程中,能發現自己論點的不足之處及他人意見的優點。《論語》有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儘管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亦應盡力包容不同的意見。通過溝通爭辯,大家能加深彼此了解,縮窄雙方分歧。因此,無論中央政府、特區政府、泛民陣營,抑或建制陣營,在討論探索的過程中,都應以香港的福祉為大前題。若能做到這一步,已是社會的進步。

可惜,近期本港的政治爭拗,把所有問題都提升至政治層次,無論泛民陣營,抑或建制陣營,有些人是為撐以撐,有些人是為反而反,社會上甚至有人提出「香港獨立」,所做的根本是意識形態的對立。在這些人心中,是為香港找尋出路,還是另有目的呢?除了他們之外,真的天曉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