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寺院變為牟利工具,必然破壞宗教本質。//
主持:周潔莹
論盡最新熱話、拆解新聞內幕
約定你,和你不吐不快!
逢星期一至五
⭕《港人講地》直播
河南嵩山少林寺7月27日一則85字的通報,震驚中外。該則通報指,該寺前住持釋永信涉嫌刑事犯罪,挪用侵佔項目資金寺院資產,而且嚴重違反佛教戒律,「長期與多名女性保持不正當關係並育有私生子」,正在接受多部門聯合調查。而在釋永信被查落馬之後,現已由59歲的釋印樂接任少林寺新住持。
釋永信曾被譽為將少林文化推向世界的關鍵人物,究竟事件造成了什麼嚴重影響?文化傳承與商業開發,是否不能並存?
一手打造「少林商業帝國」
釋永信出生於1965年安徽, 16歲時到少林寺,拜釋行正法師為師;1987年釋行正圓寂,22歲的釋永信師承衣鉢,接任少林寺管委會主任,全面主持寺院事務;1999年,年僅34歲的釋永信,就成為少林寺歷史上最年輕的方丈。
隨著我國邁進改革開放,敞開與國際交流的大門,釋永信就以絕佳的商業頭腦,以「武術外交」為媒介,對少林寺進行商業化營銷,包括註冊商標、成立公司、開發文旅項目、舉辦商業演出,甚至涉足房地產和影視投資。雖然成功打開少林寺的知名度,打造了「功夫經濟」,但少林寺發展成「商業帝國」,始終難躲過於商業化的質疑,少林寺的門票經濟、商標糾紛、海外分寺也爭議不斷。而早在2014年,網上已有傳聞指釋永信私生活混亂。
就在釋永信接受調查的消息被曝出之後,中國佛教協會隨即在官網發布公告,宣布對釋永信的戒牒予以註銷,意即將他逐出佛門。協會之後再發表文章,指釋永信不僅可能面臨國家法律的嚴厲制裁,而且「按照佛教因果報應的規律還將承受嚴重的果報」。文章嚴厲批評釋永信的所作所為,「不僅葬送了個人的法身慧命,而且敗壞了佛教教風,侵蝕了佛教健康肌體,破壞了出家人的社會形象,給佛教的健康傳承造成嚴重負面影響。」
多國媒體關注釋永信被查
中國佛教協會作出如此強硬的表態,實在不難理解。作為中國禪宗祖庭和世界文化遺產,有1500年歷史的少林寺早已超越宗教範疇,甚至已經走出國門,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符號和國際認知中國的窗口。近年來,「少林熱」持續風靡全球,就連NBA球星也慕名而來,爭著到少林寺體驗當「洋弟子」研習功夫。「少林」二字,早有著沈甸甸的分量。
因此,釋永信被查的消息,迅速引起美、英、澳、法、日等多國媒體關注報道。外媒除了報道官方公布釋永信被查內容,也翻查釋永信的個人背景和私生活、涉及的爭議事件,以及如何將少林寺打造成為年收入超過十億元人民幣的「少林商業帝國」,不少外媒甚至稱釋永信為「少林CEO」。顯而易見,這場風波已令「少林」這一中國重大文化IP蒙上陰影。
平衡商業與宗教文化
風波之後,少林寺的當務之急是修復形象,尤其是平衡商業與宗教文化。毫無疑問,如果只是從結果論,釋永信確實是「有計」提高少林寺在海外知名度,但要讓少林寺得到真正的可持續發展,避免同類事情再發生,似乎有需要釐清商業化與宗教的邊界,現在是時候停一停、想一想,是否可以考慮設立獨立、第三方的文化營運機構,盡可能將武術表演、文創開發等商業活動與宗教修行剝離,以確保寺院「清凈地」不受侵蝕?
釋永信事件之所以引發軒然大波,關鍵在於其身份的崩塌。這次事件絕對是敲響了警鐘。在全球化時代,宗教文化IP的傳播固然需要創新表達,但若本末倒置,在商業化浪潮中迷失,將寺院變為牟利工具,則必然破壞宗教本質,若因此失去社會以至外國民眾的信任,那絕對是得不償失,難以彌補!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