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筆錚錚】辣招乃緩兵之計 增加供應才是重點
【鐵筆錚錚】辣招乃緩兵之計 增加供應才是重點

政府日前突擊出招,宣布「一約多伙」住宅交易,就算買家屬「首置」,同樣須繳付15%印花稅。政府應時制宜再度出招後,今日即有報道指有買家以「多約多伙」形式「破辣」,報道中明示暗示政府的樓市「辣招」全無作用,政府遏抑樓價已經技窮。筆者認為,坊間對所謂的樓市「辣招」明顯存在極大的誤解,先不說「多約多伙」根本沒有所謂「破辣」之處,更大問題是,政府從來沒有想過單用「辣招」去遏抑樓價,這從現屆政府上任即多管齊下、出盡八寶增加土地和住宅供應便可見一斑。

「多約多伙」與「破辣」無關

對於誤導性報道,筆者認為還是需要澄清,以免公眾受到誤導。根據傳媒報道,若首置客以較大銀碼購買第一個單位,另外再以較細銀碼購買其他細單位,則其首個以最大銀碼購買的單位只須繳付4.25%基本印花稅,而其他單位則須繳付15%額外印花稅;試問一句,這宗新聞到底有何「新」之處?買家再買其他單位,便要付出高昂的印花稅,這不正正是政策本意嗎?

15%的額外印花稅,正正是希望透過「重稅」去增加非自住客的購買成本,從而減低他們「炒賣」的誘因。若有首置客選擇首先購買較昂貴的單位以繳付較低稅款,而其他單位仍繳付15%印花稅,買家根本上並沒有「破辣」,換而言之,若有買家以「多約多伙」形式購買多於一個單位,而全部均不用繳付15%印花稅的話,這才是真正「破辣」,個別報章將這種不是新聞的新聞放在頭版,目的為何,令人不解。

「辣招」用意乃阻止樓價失控上升

至於有指政府出招處理「一約多伙」後,依然不影響投資意慾,新樓盤開售依然暢銷;筆者認為,這正正是個別人士誤解「辣招」作用的地方。樓市「辣招」,並非要靠稅金去把樓市壓低,甚至「推冧」,「辣招」是要把房屋供應不足、「炒風」極為熾熱的情況下,紓緩樓市升勢,同時阻止私人樓宇被投資者和「炒家」弄至更高。「辣招」不一定能降低樓價,但總能讓「炒風」稍竭,政府「以時間換取空間」,在遏抑「炒風」的同時,盡力增加土地房應供應,協助市民「上車」和「上樓」,這才是政策本意。

增加供應才是解決之道

誠如權威房屋學者鄒廣榮及潘永祥所言,樓價今日之所以高企,全因社會出現「今日不買樓,未來樓價只會更貴」的觀念,在人人恐慌性入市的情況下,樓價豈會不升?要樓價回落,最王道的做法,始終是特首梁振英經常掛在口邊的「增加土地供應」。

筆者同意上述學者所言,事實上,未來3至4年,私人房屋就有約94,000單位應市,而公營房屋(包括公屋和居屋),未來5年就有94,500單位供應,兩組數字都比現屆政府上任時高出數十個百分點,倘若來屆政府能於現有基礎上再增加供應,相信土地房屋難題就更容易看見「曙光」。

不過,要再增加土地房屋供應絕非易事,眾所周知,香港不缺土地,而是欠缺有共識可開發的土地。社會若停留「堅持己見」的階段,未能就發展土地取得共識,即不管政府多努力也好,一切仍是枉然。香港要發展土地,必須「多管齊下」,包括市區重建、發展新界棕地、興建新市鎮、發展郊野公園低生態價值的邊陲地帶,以及填海造地等,以上手段,缺一不可,否則只怕樓價會繼續坐「火箭」上升,市民就更難「上車」。

現屆政府,從不怕觸碰既得利益者的私利,近日有報道指,政府連私人會所等「私人遊樂場地契約」土地亦會檢討,甚至考慮收回。筆者當然樂見政府一視同仁,探討如何利用和發展不同種類的土地,社會人士,尤其是立法會的政客,大家亦應該抱著互諒互讓、求同存異的態度去審視開發土地問題,畢竟今日開發土地的工作,全是為我們下一代而做,想香港人住得更好,停留在「理念性爭拗」明顯不是好的選項。

原圖:Takungpao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