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環線 - 新界發展不可或缺
北環線 - 新界發展不可或缺

特首梁振英在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重建華富邨,同時交代擬設鐵路站接駁南港島線,西段落成有期。事實上,政府早於1999年已訂立以「鐵路為客運骨幹」的原則。其後的城市規劃項目, 包括 :「啟德發展計劃」、「東涌新市鎮擴展研究」、「洪水橋新發展區規劃及工程研究」、及到近期的華富邨重建項目 , 都利用鐵路作為主要的交通配套設施。

但另一邊廂,施政報告亦提出發展新界多幅土地,卻對北環線的去向隻字不提,令人難以置信。

新界區是本屆政府最重要、亦是最大規模的土地發展計劃所在,交通配套必然受到市民及地區人士關注,可是政府卻不理東鐵早已飽和的事實,沒有具體交代北環線的去向,不少社區人士都擔心當年屯門公路常常大塞車的問題重演。

東鐵已飽和車廂亦「迫爆」

2012年東鐵平均每日人次為1,022,000,而每年經羅湖管制站出入境的旅客更超過9,560萬人次。今次施政報告中,進一步寄望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解決未來的住屋需求,加上數十幅新界地皮,未來新界的人口必然不段上升。目前,北區只有三十萬人口,加上大量的跨境人流,每日依賴東鐵線作為主要交通工具,東鐵線早已飽和,繁忙時段,乘客需等候數班列車。加上2020年沙中線落成後,東鐡車廂將由現時12卡減至9卡,雖則港鐵表示會加密班次,但效果成疑,屆時擠迫的情況更難想像。

若日後新發展區落成,按政府現時的規劃,只增設古洞站,粉嶺北的市民需要透過區內交通接駁到現有粉嶺及上水站。屆時,古洞北及粉嶺北規劃人口達十八萬,全部流入東鐵線,車廂勢必更擁擠,東鐵幾可肯定無法負荷。

再者,上水與粉嶺站路面交通已十分壅塞,粉嶺北新發展區不設鐵路站將令區內交通問題加重,危害行人及乘客安全。近期,政府更預計訪港旅客將於2023年增加至1億人,羅湖及落馬洲口岸平日的飽和度將達到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未來將有更大量的乘客湧進東鐵,車廂在羅湖和落馬洲站已載滿乘客, 試問沿途各站乘客怎能上車?施政報告未有充份考慮區內交通接駁問題,實在令人憂慮!

北環線落成 創「東西走廊」

要解決東鐵線飽和及新發展區的交通需求問題,只有立即開展北環線的工程。北環線一旦落成,新界北部「東西走廊」亦就誕生,連接錦上路與未來古洞站,西面伸延至洪水橋及前海地區、東面伸延至粉嶺北、坪輋、蓮塘口岸地區,將東鐵與西鐵貫穿接駁,改變現時新界的鐵路只有南北走向。不但能夠分流來自羅湖口岸、落馬洲及新發展區的乘客,還可以打造一條新界北部的經貿發展的『東西走廊』。北環線原本是《鐵路發展策略》中西部走廊鐵路近郊客運線的一部分,後來政府將此段暫緩興建,稱之為西鐵第二期。及後,在《鐵路發展策略2000》被重點提出,為6個主要新鐵路計劃之一,目標在2011至2016年完成。在2012年,政府公布檢討報告,又再次延後北環線的完成年份至2020年。

政府將北環線基建一拖又拖,在施政報告又欠具體方案,豈不是漠視新界北運輸問題的嚴重性?鐵路配套闕如,違反早前政府提倡「以鐵路為客運骨幹」的大原則。回顧過去屯門這個新市鎮的交通問題,已經是一個大教訓,如果政府不改善,情況只會在新界東北一再重現。

房屋與交通雙腿並行

東鐵已經飽和,毋庸置疑,發展北環線不單是為東鐵分流,也是日後發展不可或缺的配套。本人促請政府盡快落實北環線的建基項目,向公眾交代北環線的運輸規劃進展,讓房屋與交通發展雙腿並行。

若政府只繼續維持『頭痛醫頭、腳痛醫痛』的城市規劃方針,以「追落後」的方式繪畫城市藍圖,無論找多少地、造多少新市鎮,也不能完全解決問題。政府應該做的,是要在解決房屋問題的同時提高城市的舒適度,而非不斷重複「飽和、發展、填滿、再飽和」的惡性循環。

(此為作者修訂版本)

原圖:網絡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