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難而上】梁振英撰文回顧過去四年工作 未來繼續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迎難而上】梁振英撰文回顧過去四年工作 未來繼續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行政長官梁振英在《紫荊雜誌》,以「迎難而上 發展經濟 改善民生」為題撰文,總結過去四年的工作。梁振英強調,「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是本屆政府的施政理念。「只有經濟發展,市民才能不斷改善生活,政府才有足夠資源持續改善民生。」

文中指出過去四年,政府財政穩健,通脹溫和,經濟有溫和增長,失業率長期維持在較低水平。雖然環球經濟環境不明朗,但在2015-2016財政年度,香港特區政府的利得稅收入達到1,400億港元,是歷來新高,反映香港的經營環境雖然競爭激烈,但大小企業的狀況仍然大致平穩,經濟基礎仍然良好。

梁振英表示,香港與內地和世界不斷擴展關系,去年11月,內地與香港在CEPA框架下簽署了《服務貿易協議》,基本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是兩地在CEPA下持續開放服務貿易的裡程碑。現在內地對香港作全面或部分開放的服務貿易部門達到了153個,是總數的95%以上。特區政府分別與東盟十國商討訂立自由貿易協定,希望可以在今年底完成整個談判過程。特區政府在東盟秘書處所在地,即印尼雅加達設立了新的經貿辦事處,目前已投入運作,還計劃在韓國首爾設立另一個新經貿辦事處。今年是國家推展「一帶一路」的關鍵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張德江委員長在今年5月出席首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時表示,中央支持香港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專業服務,例如會計、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風險評估、建築、工程、融資、保險、資產管理等。

在創新創科方面,梁振英認為創新及科技局成立一年以來,創新創科的氣氛已經形成,社會各界反應非常正面。特區政府今年投入超過180億元推動創新及科技發展,鼓勵「官產學研」合作研發及創新。今年10月,瑞典卡羅琳醫學院的第一個海外研究中心——劉鳴煒復修醫學中心——在香港科學園正式開幕,是學院200年歷史上第一個在國外成立的科研基地,亦是香港科研發展的裡程碑,也反映了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優勢,可以發揮「超級聯系人」的作用,連接中國內地和世界各國。他認為國際頂尖的科研機構落戶香港,可以通過香港連接中國內地,也可結合深圳和珠江三角洲龐大的生產能力。

除此之外,過去四年政府社會福利開支顯著增加,文中強調只有經濟發展起來,社會、政府、僱主、僱員才有能力改善民生,香港人才能夠安居樂業。梁振英認為,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之一是扶貧、安老、助弱。在2016-2017財政年度,政府在社會福利的經常開支達到662億港元,比5年前增加了55%。政府重設扶貧委員會、「破天荒」制訂首條官方貧窮線、優化「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計劃」、推出惠及40多萬長者的「長者生活津貼」、向關愛基金注資150億港元,並在今年5月推出「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香港的貧窮人口數字在政策介入後已連續第三年低於100萬,領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的個案創14年來的新低等,反映了政府社會福利政策鼓勵就業的成效,也體現了香港人寶貴的自力更生精神。

文章又提到,在未來十數年,多項基建將會相繼落成,包括南港島綫、廣深港高速鐵路、港珠澳大橋沙中綫、屯門至赤鱲角的海底隧道、中環灣仔繞道、機場三跑道系統等,數量之多,是世界上先進城市所罕見的。

梁振英關注樓價貴、租金高,不單造成住屋問題,更影響市民的經濟和社會活動。很多有經濟和社會價值的活動,被迫轉移到工業樓宇,歸根究底,反映了土地和樓房短缺的問題。他在文中指出為了香港經濟和社會的長遠發展,本屆政府以負責任的態度,下大決心解決土地房屋問題,亦沒有因為反對力量而放棄增加土地樓房供應,堅持「迎難以上」。經過四年努力,我們克服了重重障礙,開始見到初步成效。在2016-2017年度至2020-2021年度的五年期內,由香港房屋委員會及香港房屋協會興建的公營房屋供應預計約為95,000個單位。在私人住宅方面,未來三至四年一手私人住宅市場的供應量預計約為93,000個單位,是12年前政府開始公布相關數字以來的新高,亦較本屆政府上任時的65,000個單位高出43%。他重申政府會繼續努力增加短、中、長期的土地供應,包括開發古洞北和粉嶺北、洪水橋、東湧及元朗南的新發展區及新市鎮擴展;推展鐵路物業發展項目;發展岩洞;研究新界北部和大嶼山發展和保育;以及進行超越2030年的土地供應計劃等。他認為只有增加土地供應,才能興建更多房屋,令更多香港人成為業主,更多香港家庭有樓自住。他希望社會各界人士以整體社會和香港市民的福祉為念,尤其是以基層市民的福祉為念,支持政府開拓土地,因為所有令土地供應放慢的舉動,都有減少供應、推高樓價、推高租金的後果。「我希望所有真心關心香港房屋問題的人,協助政府盡快增加房屋供應。」

文章最後強調,在未來,特區政府會繼續迎難而上,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我相信只要大家團結一致,共同努力,香港必定可以持續發展,香港人的生活必定可以更加進步,更加美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