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峰會正在老撾舉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都應邀出席,到底東盟是甚麼?為何並不是成員國的中國都會獲邀出席呢?
東盟的背景
東盟,亦有稱東協,中文全名為東南亞國家聯盟,是東南亞區域國家的政府性國際組織,並前身是由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三國,於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東南亞聯盟。
東盟於冷戰期間成立,始創三個當時主要任務之一,乃防止共產主義在區內擴張,側重於軍事方面的合作。冷戰結束後,東盟逐步發展成政治、經濟及安全一體化的合作組織,在成員國間建立一系列合作機制,並於九十年代分別接納社會主義國家越南及老撾加入。
中國與東盟
1991年,中國與東盟所有國家建立或恢復正式的外交關係,並開始與東盟正式對話。中國在1996年成為東盟的全面對話伙伴。時任中國國家主席的江澤民,在1997年12月首次出席中國與東盟領導人會議,設立「中國 - 東南亞國家聯盟合作基金」,並發表《聯合聲明》,宣佈建立面向21世紀的睦鄰互信伙伴關係。
直到2001年11月,中國和東盟雙方領導人,確定在農業、信息產業、人力資源開發、相互投資和湄公河流域開發等方面為重點合作領域,翌年雙方簽署《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決定於2010年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並簽署《中國-東南亞國家聯盟關於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聯合宣言》、《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和《中國-東南亞國家聯盟農業合作諒解備忘錄》。
2003年10月,中國和東盟雙方簽署《中國-東南亞國家聯盟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伙伴關係聯合宣言》和《中國-東南亞國家聯盟信息通信合作諒解備忘錄》,而作為域外大國,中國更率先正式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
中國和東盟雙方期後繼續簽署大量合作協議、宣言和備忘錄,全面開展及深化合作關係。
東盟十加三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亞洲各國無一倖免,經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打擊。在該年的東盟峰會上,中、日、韓三國首腦獲邀參與,目的簡而言之,是藉加強跟上述三個亞洲經濟強國溝通和合作,促進及確保東亞地區金融體制的穩定。
圖片來源:中新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