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調科學與藝術
民調科學與藝術

回歸十多年,特首民望時常被傳媒打造成各具含義的大標題放在顯眼位置,製造話題。如果說傳媒為了吸引眼球而以文字渲染民調結果尚可理解的話,那麼一間理應中立的學術機構若真的選擇性公布某些調查數據,發布引導性結論,就實在令人為學術自由擔心。

近日,港大民意研究計劃遭揭發只公開有關特首支持度的「平均分」,而隱瞞原來有六成市民認為特首「及格」的事實,備受批評與質疑。然而,更讓人為之瞠目的是民研計劃負責人的反駁。他辯稱「從來不會用50 分等於及格去解釋」,並稱50 分只是代表「中間意見」。

支持程度本就是一種相當感官化的心理狀態,將其量化為具體數字,難免存在個人理解的因素。問卷設計者確可自行詮釋不同數字含義, 此問卷亦將50 分定義為「一半半」,然該負責人過往曾解釋「50 分以下等如不及格」,又何能自圓其說。加上某些自詡為香港良心的媒體也常以此為標準,疾呼特首民望不及格,大部分市民早被引導視50 分為特首民望「及格」的界線。

面對質疑,該些媒體的反應更是令人心痛香港社會理智的流失。有媒體強調,揭出特首有61%支持的是「梁粉」,暗示背後存在政治目的。一頂「梁粉」帽子就可否定一切證據事實。如此因人廢言,和文革時期不問觀點證據,單憑背景立場就批鬥廝殺有何不同?

很多平日鼓吹公義平等的「道德衞士」們,攻擊政府時高高舉起,現在面對涉嫌違反公義的事情卻又輕輕放低,彷彿事情只是橋下流水,其雙重標準也應予詬病。倘若被指民調欠缺公允的是中央政策組或建制派的民研機構,恐怕早已屍橫遍野了。只感嘆,民調可以選擇地公平,社會公義也可以選擇地分配。

捍衞學術自由

捍衞學術自由,政府、市民、政黨和學術界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民調的目的在於通過對大量樣本的問卷調查來客觀、精確地反映社會輿論或民意動向。民調結果會為政府所參考,從某種程度上可影響政府施政、市民心態及社會大環境。因此,市民有權利要求民研計劃本着嚴謹的學術研究態度進行調查,全面客觀地公布結果,讓公道回歸人心。遺憾的是,統計是一門科學,對統計數字的詮釋,卻是一門藝術。

原文刊載於《信報》2014年3月21日

原圖來源:nipic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