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需要想清楚自己在全球化競爭中的定位及價值。//
主持:周元谷
論盡最新熱話、拆解新聞內幕
約定你,和你不吐不快!
逢星期一至五 6:00PM
⭕《港人講地》直播
最近外交部發布了題為《不跪!》的中英雙語影片,明確表態不會在美國發起的關稅制裁中妥協讓步,擲地有聲地表示:「中國不跪、中國不退」。可以說是相當振奮。影片提到,美國不能代表全球,其貿易在全球佔比不足五分之一,當世界各國團結一致時,美國只是眾多小舟中的一艘。
此前,外交部亦分享了蘋果公司CEO庫克(Tim Cook)2017年向媒體談到為何堅守「中國製造」,影片一度翻紅。當年他已揭示了一個被長期誤解的真相,吸引全球頂尖企業的早已不是廉價勞動力,而是中國龐大的技能密度、供應鏈成熟度及產業協同效率上的獨特優勢體系。許多外資企業選擇中國,看重的不僅是中國大市場,還有全球頂尖的創新生態。如今重溫這番說話,再次驗證了世界對中國的某些既定印象必須改變。
那問題來了,在中美貿易戰持續升級、全球經濟格局劇烈震蕩的當下,我們香港年輕人應該怎樣應對?我認為,香港青年現在正處於職業選擇的十字路,很需要重新想清楚自己在全球化競爭中的定位及價值。中國製造業的競爭優勢,已經由「人口紅利」轉型到「技能紅利」。Tim Cook說過:「在美國很難找到幾個模具工程師,但中國一個省已經可以足夠幾隊足球場這麼多人。」這個現象背後,其實是中國幾十年職業教育系統化累積的成果。這種「深度技能」的規模化優勢,令中國在全球精密製造領域形成了難以取代的產業集群。
反觀香港,長期以來經濟結構都是金融與服務業主導,讓技術人才培養同產業需求嚴重脫節。職業訓練局近年數據顯示,本地職業教育入學人數只佔高等教育總人數的15%左右,遠遠低於內地比例。這種失衡,正逐步削弱香港青年在未來產業競爭中的基本能力。
中美貿易戰引發的就業衝擊波正在重塑青年職業生態,外向型經濟體的就業市場會變得極為脆弱。香港作為高度外向的小型經濟體,雖然20-29歲青年的失業率在近年整體有所下降,但是過度依賴某些產業來穩定就業市場亦不是長遠之計。當外貿崗位可能隨時蒸發時,多元技能儲備成為職業安全的「護城河」。
香港青年如何持續地向上流動呢?阿里巴巴、京東等企業轉向內需市場的戰略表明,危機中永遠存在新賽道。香港青年既需要深耕金融、法律等傳統優勢領域,更應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機遇,在智能製造、綠色科技等新興領域培養「可遷移技能」。政策支持方面,當局是否考慮推動本港機構或企業,與深圳等內地城市的知名職業技術學院,聯合開展跨境職業教育項目,嘗試培養跨地域、跨文化技能人才?
面對不確定性增強的未來,「韌性生存」能力比單一專業技能更為關鍵。我認為香港青年可以從三方面構建這種韌性:一是財務韌性,避免過度負債消費,建立危機儲備金;二是技能韌性,通過持續學習保持技能可迭代性;三是心理韌性,培養從職業挫折中快速恢復的能力。
特區政府的人才政策需要從「引進為主」,轉向「引進與培養並重」。當前香港的「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雖有助於快速補充關鍵領域人才,但本地青年的深度技能培養才是長遠之計。我們在重視高端人才的同時,也不要忽略占人口比例更高的廣大求職青年群體。建議參考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在學校培養的同時,也能在數碼科技、智能建造等領域建立校企協同的培養體系。亦可以與內地高新科技等其它企業建立校企管培合作。同時,可設立「大灣區技能認證基金」,資助青年獲取內地認可的職業技能資格,破除地域性就業壁壘。
香港青年的發展問題本質上是城市競爭力的未來投射。在全球化退潮與科技革命交織的時代,唯有培養兼具專業深度與適應廣度的「新技能密度」,才能在變局中把握主動。從Tim Cook讚嘆的「中國技能密度」可以看出,未來的職業保障不再來自一紙文憑或單一技能,而是持續學習的能力與開放應變的心態。當個人技能發展與國家產業需求同頻共振時,時代落下的將不再是壓垮個人的大山,而是托舉成長的階梯。未來,我們中國青年、中國香港青年,也將挺直腰板更多站到世界的舞台之上。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