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政改時代的反思
後政改時代的反思

本文作者:郭偉強/立法會議員

二十個月的政改博弈,被「泛民」以捆綁的姿態否決告終,香港人與一人一票選特首,只能緣慳一面。雖然支持通過政改的民意一直佔多,可是「泛民」議員一於少理,只求鞏固其鐵票,漠視整體社會的福祉。當然「泛民」也自知理虧,為免進一步刺激中間票,因此才沒有出現大肆慶祝的畫面。至於重啟政改,如果只為各自先行表述,延續爭拗,真的沒有必要。後政改時期專注民生工作,是特區政府最正確的決定,以解決過去積累下來的社會問題。

筆者站在最前線,對今日的政局有兩個觀察。一,雖然政改方案未能通過,但理性討論的過程中,確立了中央在香港政制發展的憲制權力,任何不符合基本法及8.31決定的普選方案,都沒有妥協餘地。既然中央已坦誠交代了底線,原來的方案便成了必經的階段。如希望香港有落實普選的一天,便要改變現時的政治格局,讓更多支持香港理性向前推進,並以廣大市民福祉為依歸的議員進入議會,減少那些終日拖後腿,為反對而反對,旨在令政府施政不順,民生政策不行的人士搗亂議會。

二,近日有一位資深的「泛民」議員在政改後,退出所屬的政黨及辭去立法會議員職務,希望透過智庫,與其他人一起開拓「第三道路」爭取民主。退黨分家,在政界中並不罕見,政改遭否決後退黨,跟激進路線派劃清界線,很明顯是為「泛民」開拓中間選民的策略。大家別忘記有五成市民支持通過原有普選方案,當中既有支持建制力量的市民,也有一批中間派的市民。筆者估計有關舉措,原因是察覺以激進路線及街頭對抗爭取普選,非長久之法,故寧願另闢平台染指中間約三成選民的支持。至於他們是否真正的溫和「泛民」,筆者則認為不一定,市民聽其言外,也要觀其行。

作為建制派的一員,我們定當努力做好民生工作,回饋社會及推進整體發展。但同一時間,建制派一樣要擴大其政治光譜, 「做大個餅」,爭取中間選民支持,方為上策。眼見「泛民」有部署地將票源分流,針對「藍血」、中產、基層、激進等作好分類,建制派若未能作出具體的應對,恐怕難以樹立清晰的分工。縱使在79天的違法佔領後,有不少傳統「泛民」的支持者,都有意轉投務實工作的建制,惟因分工不明確而感到模糊,將影響他們最後的去向。

無論是反佔領或支持政改的街站活動上,令筆者體會最深的,是有部分市民,包括年輕的夫婦主動走到街站前,簽名撐普選,當中許多平時是不會理會我們,他們沒有既定的政治取向,應能以理性的態度反佔領及支持政改,但簽名時毫不猶疑,明顯他們都希望香港能穩定發展,而不要自亂陣腳。建制派雖然沒有美輪美奐的政治口號,靠的卻是實務的民生工作,通過及支持有利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撥款及政策,對政府的缺失,既要是其是,非其非,又要在平衡中作出取捨。至於建制派如能擴大政治光譜,爭取更多中間選民的支持,相信絕對有利於下一次重啟政改時,爭取普選落實及凝聚共識,而不是輕易讓香港再次錯失一人一票選特首的機會。

原文轉載自《大公報》2015年7月8日

原圖:bastillepost.com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