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緩香港工程界面對的困難
抒緩香港工程界面對的困難

過去數年在新冠肺炎、全球經濟不景和通脹高企的衝擊下,香港工程界面臨不少困難,包括工作鏈、供應鏈和人力資源等方面欠順引致的營運風險,其中最受打擊的一環是建造業。筆者在本文是探討如何抒緩香港工程界面對的困難。


工程界面臨的諸種困難


(1)工作鏈方面:2019年的社會不安影響了地盤工程項目的正常運作,2019年末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大部分政府部門實施在家工作,令開工紙圖則及入伙紙等批核進度受阻,許多工程未能如期進行,尤以建造行業為甚。即使後來政府部門服務逐漸復常,積壓個案仍需一段時間處理,工程嚴重不足的問題,一時難以解決。


(2)供應鏈方面:由疫情及俄烏戰爭影響,原材料的供應緊張,而價格亦高企,如疫情引致來自內地的混凝土及沙石等建材未能付運,影響本港建築業的運作,更由於訂單積壓,建材供應尚有待全面回復正常,嚴重影響工程進度。


(3)人力資源不足:建造業涉及勞動人口達30多萬,根據職業訓練局(VTC)在去年中進行的人力資源研究報告,結果顯示2022至2025年,建築、土木工程及建造環境業每年需要額外約一萬個人力資源,包括1,500位專業人士/技師,2,600名技術員及5,600名熟練及半熟練技工。去年財政預算案提到,政府持續投資基建,建造業工程總值會增至每年約3,000億元。此外,未來十年(2022至2032年)的建屋目標將大升至33萬個私營房屋,以現時每年少於2萬公營建屋量計算,即建屋量到2032年將大幅提升近一倍。在此情況下,人力資源的供應將趕不上。


(4)青年工程師缺乏向上流動機會:一個工程師的成長,在大學畢業後,往往需要多年的實習、培訓,才可以成為一個稱職的工程師。由於道路漫長,晉升不是那麼容易,有一些年輕工程師往往轉業到其他崗位。


建議


為改善香港的工程界目前所面對的困難,筆者有如下建議:


(1)加快政府審批程序:工程文件宜改以電子審批,發展電子政務。建議政府將更多工程涉及的文件如開工紙、圖則及入伙紙等改以電子審批,除可望加快進度,政府長遠亦應以工程界等專業界列為試點,大力發展電子政務。


(2)融入大灣區發展:香港的未來在大灣區,為促進香港與大灣區各市在建設上的互聯互通,建議三地協商統一大灣區工程標準,就工程建設中的勘察、規劃、設計、施工、安裝、驗收等範𤴆,製訂一套大灣區統一的工程標準,保證工程質量。這様,一方面可方便三地的專業交流,另一方面香港的工程產業便可以延伸至大灣區其他地方。


(3)促進香港與內地的人才交流:中國內地工程教育規模巨大,位居世界第一,並已形比較合理的高等教育結構和管理體系,基本上可以滿足社會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工程人才的要求。為補充香港工程業人才不足,香港可以與內地共同推動工程業界資格互認,促進人才自由流通。


(5)加大專業培訓的力度:政府宜加大對工程專業培訓的投資,積極與工商專業界及教育界合作,為在職的青年工程師提供更多培訓機會,為青年工程師搭建持續向上流動的專業階梯。職專教育是香港一個培育人才的重要機構,不斷為工程業培養新血。當中職場計劃由VTC、業界及政府三方協作推行,建議課堂學習和職場培訓雙軌並行,理論聯繫實踐,讓學員在畢業後能儘快適應職場環境,並可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在長時間不斷提高自己專業技能,以追上現代科技發展的步伐。


小結


在2022年瑞士洛桑管理發展學院(IMD)發表的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香港排第五,上升2位,而香港的基建設施排名也較上次上升2位至第14位,可見基礎設施是香港整體競爭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政府的回應是會積極加強在基礎建設的投資。這是一個令人鼓舞的訊息。提高基本建設的水平,工程界扮演一個關鍵的角色。筆者期待政府能協助工程界解決上述提及的諸種問題,為香港經濟的長遠發展營造有利環境及條件。


原圖:星島日報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77
好正
0
心心眼
0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0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