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科技合作 大灣區提供新天地
粵港科技合作 大灣區提供新天地

習近平在中共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技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香港在去年12月22日的《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提出四大方向:


1.完善創科生態圈,推進「新型工業化」;

2.壯大創科人才庫,增強發展動能;

3.推動數碼經濟發展,建設智慧香港;及

4.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做好連通內地與全世界的橋樑。


為實踐上述四大方向,將會有8大策略配合,其中重要的一環為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深化與內地創科合作,改善跨境有效流動,促進粵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建設、推動香港與內地創新體系接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粵港各有所長


創新科技是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的重頭戲,也是香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長遠新動力。在推動創科發展的各項因素中,粵港雙方各有所長。


香港有基礎科研實力,也有吸引國際創科資源聚集的制度優勢,包括國際化的營商環境、良好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而大灣區城市多年積累的產業基礎,有支持創新創意落地、快速生產批量產品的先進製造力。隨著各城市的製造業升級,已形成種類多樣化的製造業集刁。先進製造業和創新科技產業成了該地區今後發展的產業結構重要組成部分,也使當地形成以企業主導開發,市場為導向的創新科技發展。


近年來,以香港各間大學的研發能力為基礎,走出一批在技術先進度、市場佔有額、行業標準制定等方面都發揮頗大影響力的科技企業,包括香港中文大學的商湯科技、思為諾,香港科技大學的大疆創新、第四範式,而這些當中不乏粵港互相協作與科技交流的經典案例。倘若香港和大灣區城市強強聯合、將可化一為百,促進更多的科技成果轉化;特別是數智科技和新興產業的融合, 將為大灣區經濟發展新動力。


粵港科技合作須解決的問題


(1)區域創科資源不暢通


大灣區有「一個灣區、兩種制度、三類規則」的協調難題。儘管多項政策先後出台,但在科研人員跨境工作、科研經費跨境使用、科研設備和實驗用品流動等方面,仍然面對不少障礙。


(2)香港科技成果轉化較弱


數據顯示,在香港進行研究活動的工商機構當中,從事產品及流程及流程發展比例為60.2%,其次才是應用研究(25.9%%)和基礎研究(4.0%)。僅依靠大學的基礎研究,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商品的過程就非常長,而香港高等敎育對科研成果的興趣較低,研發專利的誘因不足。


粵港科技合作的新模式建議


(1)匯聚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人才


可將人才政策的重心從僅限於「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擴展至所有對往來大灣區的港澳人才採取普惠性的支持政策。


(2)善用大灣區內的大型科技基礎設施


香港有優良的基礎研究,但土地資源短缺,難以建造佔地較大的科學裝置中心。為突破此項樽頸,可建立粵港共用的大型科技基礎設施,實驗團隊圍繞重大科技項目聯合攻關。


小結


現時粵港兩地的經濟發展面臨轉型的挑戰,解決的根本之路徑在於發展,而發展之根本路徑在於創新,這也是兩地的智能產業的關鍵。兩地的科技合作,在於構建新互補關係,加強融合進程,開啟新的合作模式,這樣就具有長期的戰略基礎,去開拓大灣區的新天地。


原圖:新華社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88
好正
4
心心眼
3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0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