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統計數據看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
從統計數據看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

我們每天所見所聞的統計數據,深刻反映我們所處時代的局勢與動向。統計是「經濟活動的結果」。一個單獨的統計數字,看上去枯燥乏味,但加以排列組合後,及從一個較長的時間去看,就能串聯出一個完整的故事,從而了解各種變化背後的原因。這是饒有趣味的。


鋼產量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化水平的重要指標。1949年新中國成立,鋼產量只有15.8萬噸,而美國已高達7,000萬噸,中國的鋼產量只有美國的0.2%,反映中國當時基本上還是農業社會,而美國已是成熟的工業大國。到1980年,中國的鋼產量達到3,712萬噸,而美國為10,146萬噸,中國鋼產量已是美國的37%。隨著中國邁向「世界工廠」的地位,中國的鋼產量到2021年大幅上升至10.35億噸;另一方面,美國製造業逐步萎縮,在2021年的鋼產量只有8,579萬噸。從中美鋼產量在72年來的變化,便可看到製造業實力的此消彼長。


現時世界造船業是三強鼎立 - 中國、韓國、日本的造船完工量(限總噸位超過100以上的鋼船)分別佔35%、32.8% 及24%。而在1970年,中國及韓國的完工量幾乎為零,日本的份額則幾乎佔一半。日本長期以來為全球第一造船大國,但自2000年代開始,中國與韓國快速成長,最終把日本拋在後面,可以看到在歷史的長河裏,後浪推前浪,不進則退。


麥肯鍚全球研究院在2021年表的首份全球資產負債表顯示,在本世紀初的二十年間,全球資產增長的速度快於產出的增長速度。2020年全球資產負債表的資產總額超過1,500萬億美元(相當於GDP的18倍),約為2000年的3倍(當時資產相當於GDP的13倍)。全球財富增長超過當代平緩的GDP增長速度,意味著財富愈來愈集中在那些擁有房地產和金融資產的群體。這也印證了法國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比卡迪 (Piketty)在他的名著《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所指出的發達國家的資本回報率始終高於經濟增長率,這將導致財富不均逐步擴大。從長遠看,各地政府須採取適當的政策(如安全網)以保障低下階層的基本生活,以維繫社會的穩定。


香港的GDP佔全中國的比例,過去一度高達兩成。在回歸前的1996年,也還有16.8%,到目前則滑落至不到2%;以GDP總量來看,也先後被北京(2010年)、上海(2013年)、深圳(2018年)和廣州(2019年)超越。再看台灣GDP佔大陸的比例,也有很大變化。1994年,此比例高達45%,到2022年上半年則下降至4.46%。上述兩組數字的變化,顯示內地經濟在過去幾十年急速發展,而港台則相對滯後。


鄧小平說的「發展是硬道理」,真的是顛撲不破。在物聯網、人工智能、5G帶動的新經濟時代,各個地區及經濟體之間的的競爭日趨劇烈。近月特區政府已推出一系列計劃,以振興香港經濟及提高香港人的生活水平和質素,筆者期待能有具體行動,儘早落實。


原圖:星島日報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92
好正
0
心心眼
0
好好笑
1
令人傷心
0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