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創新 踔厲奮發 - 抗疫工作要在不斷學習和總結中前行
守正創新 踔厲奮發 - 抗疫工作要在不斷學習和總結中前行

本文作者為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李龍


2022年12月16日,香港新增新冠肺炎感染者15726宗,32名患者死亡;內地官方通報新增確診病例2091宗,無新增死亡病例。新冠疫情爆發三年後的今天,香港正在跌跌撞撞中試圖重返世界舞臺,艱難地摸索和探討複常之路;而內地以12月7日發佈的《新十條》為標誌,正式告別“動態清零”,在某種意義上實行“與病毒共存”了,這是一種審時度勢的進步,也是一種水到渠成的自然。


而防疫政策放開最直接的後果,就必然是感染率的急劇上升和患者幾何式的爆發增長。可以說,三年來現在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抗疫戰爭的開始,這個冬天,對14億中國民眾來說,註定是艱難和充滿挑戰的。


這個時候,我們是有必要好好總結與反思的,不只因為這場疫情在全球造成了重大人命損失,付出了巨大經濟代價,也因為很多人接下來都將生活在疫情的延長線上,疫情對人類社會,全球政經,以至小孩的成長、學生的學習發展都帶來廣泛且深遠的影響。三年了,我們從世界各地,以及我們自己身上,學到了哪些經驗,又有哪些教訓值得總結與反思呢?


我認為我們第一個經驗就是必須堅持“守正創新”。也就是我們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科學,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斷順應實踐發展,不斷拓展認識的廣度和深度,以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疫情之初,我國採取了與其他國家截然不同的抗疫路徑,最大程度保護了人們的生命安全,是妥妥的“抗疫優等生”,但隨著病毒的不斷變異,毒性減弱,傳染性增強,以前那一套銅牆鐵壁嚴防死守的方法已逐漸失效,不但壓下葫蘆起了瓢,始終撲滅不了疫情,而且付出的代價越來越大,引發的次生災害也越來越嚴重。這個時候,如果我們除了“守正”還能“創新”的話,就應該審視數據,科學分析,大膽試錯,主動擁抱變化,順應變化,引導變化,而不是象香港初期一樣,被動地左支右絀,四處救火反被火燒。“守正”,我們還要自始至終保持一顆敬畏之心-----敬畏自然之心,在自然面前,在小小的病毒面前,人類其實很渺小,事實上迄今為止,人類真正消滅的傳染病只有天花一種,99.99%的病毒最終都無法被消滅,它們只是演化成了一種普通疾病,與人類長期共存而已,新冠病毒也不例外。所以我們要慎言“戰勝了病毒”,更應該把它當成是一種“教訓”,是病毒在教訓我們,要遵循自然,融入自然,保護自然,而不是所謂的“人定勝天”,因為幾乎可以肯定,至少在未來一段長時間裡,就算告別了核酸、健康碼、行程卡,我們依然生活在疫情的延長線上,新冠病毒及其產生的“後遺症”將以另一種形式廣泛而深刻地存在於社會和你我之中,而另一種未知的、更新的、戴“冠”或不戴“冠”的病毒,可能已在某個角落偷偷地萌芽了——這不是危言耸聴,而是已被病毒學家認定是100%可能的事情。


其次,我們必須要“堅持人民至上”。“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治國有常,利民為本”。


當下,就是中國人民最艱難的時候,據國家衛健委的統計,內地現在80歲以上完成全程接種疫苗的老人只有65.8%,還有2500萬60歲以上的老人未接種疫苗,這和西方國家是完全相反的,外國是年紀越大的接種率越高,因為老人抵抗力差是最高危的群體,統計資料顯示也是因新冠導致死亡最多的群組。看著網上近日廣傳的一張各省市感染高峰時間預測圖,我仿佛看見那或紅或黃的地圖後面,是千千萬萬還沒打完疫苗,又沒有充足的藥物和檢測工具,甚至還不知道國家防疫政策已經改變的老人,充分而又近乎裸露地暴露在病毒面前,他們的健康和生命正面對巨大的威脅。打仗衝鋒的時候是精銳沖在最前,但撤退的時候應該是傷病者先走,我們的各級政府有責任也有義務,本著“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精神,透過“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應急救援機制”等採取一切措施來挽救人命,減少抗疫代價,讓“撤退”變得更加有序,更加從容,讓疫情的過渡更加平穩。


以香港的經驗,有三件事是當前迫切要做的:


第一、加強認知,消除社會層面的恐懼心理。以前為了防疫需要,民眾得到的訊息都是病毒如何厲害,患病後的後遺症是如何嚴重,以至於現在突然一放開,大眾心裡的恐懼甚至超過了放開前,繼而導致相關檢測工具治療藥物被瘋狂搶購,擠佔了本該預留給病毒下最脆弱人群的有限而寶貴的醫療資源,如果我們能公開、透明、及時、反復、不厭其煩地向所有人宣傳正確的防疫知識,讓每個人都做到心中有數,胸有成竹,那抗疫工作就已經成功了一半,畢竟,這已經是一種和普通季節性流感病毒強度相若的病毒了。


第二、增加特效治療藥物以及退燒止痛藥的供應和分配。我們已經錯失了太多寶貴的時間機會,把大量的資源和精力花在全民核酸上,沒有努力去盡一切可能推高疫苗的接種率,現在可做的是盡一切可能努力確保每一位有需要的患者能得到適當的治療。儘管有許多人感染後不需要藥物同樣能痊癒,但止痛退燒藥確實能幫助那些症狀比較重的人早日康復。而在恐懼心理作用下,藥店大排長龍,有些健康的人家裡可能囤了大量的藥物,而真正有需要的患者卻花高價錢都買不到,這就是考驗我們政府的治理能力、執政水準的時候了,是否“真正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持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採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是否以民為本,想民所想,這也是能否贏得人民喜愛、認同和擁戴的試金石。


第三、為最脆弱的老弱人群建立保護機制。東西方文化不同,傳統觀念也不一樣,西方人多認為生老病死是自然現象,人會生病就象人會變老一樣,是正常現象,因此他們在年輕健康時會盡情享受,追求高品質的生活,而老了病了就不會刻意追求沒品質沒尊嚴的長壽,這也是為什麼他們寧可惹病也不接受隔離和失去自由的主要原因,但東方人的觀念不一樣,中國人的道德基础就是孝老,敬老,長壽是最終極的追求而生活質量反而居其次,三年來中國對病毒嚴防死守,民眾願意無條件配合,最大的正當性便是低重症率和低死亡率,如今防疫策略的轉變,影響最大的就是幾千萬的老弱人群,我們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機制,能識別、跟蹤、保護這些人,尤其是大量生活在農村、邊遠地區的留守老人,他們資訊獲知來源欠缺,藥物物資匱乏,病毒來臨可說是毫無還手之力。參考香港經驗,在疫情最嚴重的階段,因為患者太多醫療資源被擠兌而不得不考慮“逆向隔離”,也就是無症狀者和輕症者居家隔離,將不願打針又有基礎疾病的高齡老人轉到方艙醫院保護起來,將寶貴的醫療資源用來應付重症、危重病人。內地經過多年的大力建設尤其是十年來“扶貧攻堅”工程,基層治理和制度建設取得了極大的成就,相信只要科學規劃,合理安排,執行得當,完全可以把這工作做得到、做得好,畢竟,那麼難的“動態清零”都做到了,還有什麼難得到勤勞、乖巧、聽話、大局意識極強的中國人民呢?


“萬事萬物是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聯繫的、全面系統的、發展變化的觀點觀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的發展規律”。- 只有科學、客觀、全面地看待新冠病毒,我們才能更穩妥、更精確的做好當前的抗疫工作,面子都是浮雲,虛榮、驕傲、自大更是毒藥,更加理性、更加客觀、更加樸實無華的為人民服務將是時代對所有人的號召和要求。


原圖:星島日報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10
好正
6
心心眼
4
好好笑
1
令人傷心
0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