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從二十大精神中把握自身定位 共同為國家發展作出貢獻
積極從二十大精神中把握自身定位 共同為國家發展作出貢獻

本文作者為立法會(漁農界)議員何俊賢


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中國共產黨的二十大報告之中,展示了對香港的充份關注,也有專門篇幅對香港發展,特別是堅持和完善「一國兩制」和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保持穩定等方向作出闡述。在一片濃厚的學習風氣之下,很多人也讚我國的好,也積極宣揚當中「香港所長,國家所需」,以及「青年強,則國家強」等精神。不過作為真正的愛國者、治港者,除了一致推廣二十大報告,更重要是如何推動發展,落實措施。在二十大的宏大目標和方向之下,究竟包括漁農業界在內的社會各界又可以為國家做到甚麼?


二十大報告中曾提及國家安全達29次之多,比十九大報告多出11次。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過程之中,世界經濟重心在發生變化:原來經濟中心在大西洋兩岸,現在經濟中心向太平洋兩岸開始轉移,而外部勢力正不斷發起挑戰危害國家安全。這些挑戰不一定是支援黑暴、派軍艦巡弋,又或者是透過所謂人權議題指手劃腳,而可以是任何方面,包括關係到中國人能否牢端飯碗的「糧食安全」,也正正是漁農業界的重要任務。因此,國家早在「十四五」規劃首次將糧食綜合生産能力作為安全保障類約束性指標之一,有其先見之明。習總書記更稱糧食安全為「國之大者」,並以「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為重要指導思想。


香港始終有種意識形態,有人認為香港糧食供應一直依賴內地,不是應該善用「香港所長」,何不集中發展金融、地產?不過,習總書記於2020年12月28日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早已指出︰「飯碗要一起端、責任要一起扛。此乃國之大者!」如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也有承擔糧食安全責任制。當然,這個糧食安全責任制並無壓實在特區身上,但全國作為一盤棋,香港確實不能,也不應「獨善其身」。過往疫情糧食短期斷供也見香港在「糧食安全」一環有薄弱之處,甚至在國家進行封控等危難之際仍然一副「飯來張口」的態度,特區政府在制訂「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時,更應同時融入有關概念,與業界攜手為「國家安全」出力。


國家之所以提出「三農問題」,其中之一的原因在於農民的生活水準和農村的制度出現問題,導致人口遷移和生產力下降,試問又如何守著糧食安全的大門?在香港又有另一種意識形態,便是會用成千上萬的金錢去追逐外國食材,卻對本地和內地品牌有種歧視,甚至認為一定要便宜。曾有漁農民反映,某些食材的價格近乎「五十年不變」。當然,漁農戶絕非鐵板一塊,也會在經營作出變通,不過同樣在港英政府多年來對漁農業無甚作為,特區政府之前更是「蕭規曹隨」,甚至只著眼於土地發展下,行業經營自然更見困難。或許筆者先不論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糧食安全問題。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國家的富強也會導致內地市民有著越來越強的消費能力,讓優質食品供港的誘因越來越少。姑不論「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是否因為北都及人工島而導致政府「臨急抱佛腳」的產物,但如果此藍圖未能有效改善我們香港獨有的「三農問題」,則香港用以應對上述問題的基礎漁農力量將越來越少。


因此,我們業界近年建議政府應參考「科學園模式」,由政府資助具公信力的漁農團體推動漁農業發展,利用管理漁農產業園等資產所得的資源去持續推動漁農業持續發展,以戰養戰。並以此建立品牌,推動建立高增值的漁農產品,以此內供甚至外銷大灣區和外國以養活漁農業界及從業員;同時繼續確保日常必須漁農產品於合理價錢作出供應。當然,如果在香港土地如此緊絀的情況下,要做到自給自足有如天荒夜談,但在未來新設四個養殖區、發展多層式農場前題下,要為香港牢牢守住一條漁農紅綫,並且以品牌營建養活漁農業者,為香港創建一個具規模的「菜籃子」其實絕對遊刃有餘。特區政府必須盡快透過「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配合國家發展大局,鞏固自身,不要再讓國家擔心香港,而是透過自主創新努力,讓香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為國家發熱發亮,也讓香港各界共同落實二十大精神。


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6
好正
1
心心眼
0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0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