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公立醫院醫護長期不足、外流不止,早已是不爭事實,第五波疫情大爆發時更是捉襟見肘,顧此失彼,窮於應付。當局已出台「搶人才」新措施,亦須正視醫護外流如同被「搶人才」癥結,出實招解窘救燃眉之急。為改善人手短缺困境,特區政府研究強制醫護人員須在公院工作一定年期。不過有醫衞界議員認為,單靠立法對挽留醫護無大作用,反建議改善公院工作環境,盼流失率在一兩年內見頂回落。
據政府資料顯示,醫管局人手流失情況嚴重,令人非常憂慮。截至今年4月,公院過去一年總離職人數逾3100人,其中全職醫生流失率高達7.9%,即約500人;全職護士流失率亦達9.5%,即約2600人。截至8月,又分別增至8.3%及10.1%。
不同醫院護士及工會稱近年移民潮加劇資深護士流失,人手趨年輕化,憂慮青黃不接甚至長遠危害病人安全。去年8月至今年7月再上升,流失2742名護士,新界西最嚴重,高達11.1%。新人補缺「補不到經驗」,睇唔切好易出事,伊院內科房近半護士年資未夠3年。護協籲盡快加大培訓名額及挽留資深護士。
從來人才難求,媒體指7個醫院聯網中,九龍中聯網「龍頭醫院」伊利沙伯醫院有最少5個專科的護士流失率逾一成,腦神經外科、心胸肺外科及婦產科為首三位重災。伊院內部離職調查首度披露,過去3年報稱因移民離職的護士比例持續上升,由兩年前佔7%升至今年的39%,冠絕眾多原因,護士協會憂流失率未見頂。
有分析指,許多醫護出走私營市場,多數是不滿相關管治方式,甚至有人認為出現「阿諛奉承的文化」。員工工作感到不開心,難以有幹勁繼續培訓新人,反而會無可奈何地做夠年期便離開,形容是「買了人買不了心」。當局建議以約滿酬金方式,鼓勵醫護留在公營醫療體系,有關做法較可行。相反,若硬性規定公院工作年期不足就不能取得專業資格,如此做法就會有爭議。
眼下留住人才有利無弊,刻不容緩。醫管局早前宣布延長退休年齡至65歲,初見成效。截至4月底,已有960多人留任,包括200多名醫生、600多名護士在退休年齡後在其他崗位留任。而在2023至2024年的退休人士,已有59名醫生、207名護士將留任。
醫護人才輸入也是一大捷徑。醫管局早前公布會推出「大灣區醫生交流計劃」,年內引入最多10名內地醫生。九月公布擴大相關計劃,除醫生外,護士、中醫師及放射治療師亦為交流計劃內,當中護士更無須在港註冊,第一批會在明年初來港有逾70人,並望在兩年內增加至300人。來交流的護士很有資歷,部分為第五波疫情時內地派醫護來港的護士。
內地醫務專才來港安排,符合兩地法規,並須獲醫委會批出有限度註冊,亦不會影響優先聘用在港畢業合資格醫護,以及現職醫護升遷。日後還可以同樣原則聘請內地中醫師及其他職系人員來港。港府強調有關計劃以增加人手為目的,堅守兩大原則,包括以病人利益為依歸及需符合兩地法規。大灣區內展開醫務交流合作十分便利,熟門熟路,減少工作困難和阻力,有利於本港迅速增加人力資源,解燃眉之急。
原圖:星島日報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