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辦「五點期待」揭示新一屆政府施政要點
港澳辦「五點期待」揭示新一屆政府施政要點

根據內地官媒公報,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出席香港回歸25周年大會暨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多年來,習主席非常關心香港的發展,而2017年習主席出席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並再次考察香港之時,多次就香港事務發表重要講話;相信此次赴港亦會對香港未來的發展作出更清晰的指示,社會各界翹首以待。


就在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第六屆特區政府26位主要官員的當天(6月19日),國務院港澳辦發表題為《新團隊 新氣象 新篇章》的文章。除了對新一任管治團隊表示支持和讚揚以外,更重要的是文章後半部分的「五點期待」,列出中央政府期望特區政府「有更大作為」的五點KPI(關鍵績效指標)。


做好政治人才培訓


第一,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弘揚「愛國愛港」主流價值觀,落實「愛國者治港」。


「一國兩制」是香港安身立命之本,不能有失;而在過去幾年的社會經濟矛盾愈演愈烈之下,加上外國勢力在港代理人的煽動,以致出現國家安全方面的漏洞,迫使中央「出手」。筆者多次提到,《港區國安法》和完善選舉制度已起定海神針之效,但絕不是萬事大吉。在短、中、長期,堅定維護「一國兩制」的落實,做到如同中央反覆提到「不變形、不走樣」,還有大量工夫要做。


短期內,新一屆政府必須加快並做好《基本法》第23條的立法工作,履行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憲制責任。候任行政長官李家超近日出席一個教師培訓活動時指出,「現今國際形勢複雜多變……我們要自覺建立維護國家安全意識」,筆者亦十分認同,相信有紀律部隊背景的特首、司長、局長定能勝任有關工作。


中期就是要做好香港「愛國者」政治人才和管治人才的培訓工作,完善人才挑選、培養、鍛煉、提拔系統。回歸多年來,一直依靠港英殖民管治系統培養出來的行政精英為香港管治班子輸送人才,忽略了系統性地培養能總覽全局,曉通本地、國家、國際三個層面事務的政治人才。可預見未來的國際形勢只會愈加複雜多變,而隨着香港更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未來的管治人才,除要「貼地」本港經濟民生社會事務外,更必須熟練曉通國內及國際的「兩文三語」,具有如王卓祺教授近日所說的「全局、全國觀及政治識見」。


長期而言,就是要久久為功做好愛國歷史教育。弘揚愛國愛港價值觀須從幼兒時期抓起,就像種樹一樣,發芽時期必須營養、水份、陽光充分,樹根才能扎得夠深、夠穩,成就枝繁葉茂。2019年「黑暴」事件的其中一個核心因素,就是新一代人的中華民族史觀薄弱,「殖民心態」未消,助燃本土主義乃至「港獨」的蔓延。


台灣也有類似的問題。台灣民進黨在青年人群較為受歡迎,一大原因是過去30年來,台灣當局(尤其民進黨執政之時)從教育、宣傳、政府論調等領域積極進行「去中國化」,加上新一代在台灣出生的年輕人愈來愈少在中國大陸的親戚及聯繫,祖籍觀念較老一輩薄弱,既不知自己從哪而來,身處何處,更不知日後將往哪裏去,迷失身為中華民族的自我,導致不少台灣人與大陸的隔膜日深,助長「台獨」。23條立法、政治人才培養、愛國歷史教育多方面工作環環緊扣,必須多管齊下,「一國兩制」才能行穩致遠。


盡快解決房屋短缺


第二,務實破解香港市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特別是針對住房問題等深層次矛盾,以施政的實際成效回應市民關切。


筆者孩童時家境清貧,家住筲箕灣寮屋區,對房屋問題特別關注,深知居住環境欠佳對小朋友成長的不利影響。從更宏觀的視角看,香港樓價貴,置業率低,導致不能負擔「上車」市民未能分享房產增值,加劇貧富差距,甚至在部分人群當中衍生仇富心態,不利社會穩定和管治。


香港房屋短缺是事實,但香港並不缺土地,而是缺土地供應;時至今日,香港只有四分之一土地總面積已開發;其中只有7%即約7.8平方公里土地用於住屋用途,是全球居住密度最高、樓價最貴的地方之一,餘下75%約七百多平方公里土地仍未開發。


社會有人將土地房屋問題諉過於「地產霸權」所導致,筆者不盡認同。政府是香港最大的地主及土地供應者,但部分政策、法例及審批程序複雜、冗長、官僚,數個有關部門之間缺乏有效協調,一些程序又欠缺明確的審批時限,等等,造成土地供應滯後和短缺。


人為的土地供不應求,加上政府有意無意的「高地價」政策,客觀效果形成「地產霸權」的出現,令政府被牽着鼻子走。前者是因,後者為果,住屋問題不能全怪罪「地產霸權」,但後者利用供求失衡而操控市場,負有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


土地房屋供應短缺問題必須盡快解決,但必須避免製造「貧富對立」問題、更要避免被後者「騎劫」前者的風險。2019年初,政府突然接納「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備受廣泛批評為不科學、兒戲的「點心紙」建議,宣布將收回32公頃粉嶺哥爾夫球場,作興建房屋之用。


筆者先申報利益,經過整整30年申請入會的折騰後(不是3年,是30年!),5年前終於被接納為香港哥爾夫球會會員,所以完全無意為球會說項。事實上,這32公頃土地,是經過約110年自然生態演化而形成的一個小型原始及次生原始森林,亦有一些數百年歷史的明朝文化遺蹟,極具生態和歷史文化價值;此球場亦是多年來國際高爾夫球賽在香港舉行的唯一合乎規格場地。若在此建屋,將對一個極高生態價值及歷史文化悠久的極罕有寶藏,帶來不可逆轉的永久破壞;亦會將香港又一個引以為榮的國際盛事,拱手相讓予我們的競爭對手新加坡。


而上月出爐的環評報告指出,32公頃之中只有9公頃土地適合建屋,建議興建1.2萬個公屋單位,對比同區粉嶺北/古洞北及洪水橋兩個新市鎮,此地的住宅密度將高出10至14倍,極度誇張,其他有關交通和社區配套,對居民出行、生活等,會否製造更多怨氣?最近,此計劃就被建制派主導的北區區議會一致反對。


筆者一向批評球會予人富貴特權的「離地」觀感,但近年,球會積極投入社會,開放予公眾時間已經超過四成,又出錢出力參與慈善活動,扶助弱勢群體,更義務教導及培訓基層兒童打高爾夫球運動等,比很多其他類似會所更「貼地」,更多回饋社會。


反觀,上文提到75%未開發土地中,其中約60%即六百多平方公里為郊野公園和綠化帶,當中就有不少荒廢邊陲地帶的生態價值低,而且鄰近基建道路及社區設施,絕大部分屬政府土地,不需要回收、動遷、賠償、安置等複雜程序,能極快提供大量土地作建屋之用,絕對是在眾多土地選項中最「平、靚、快、正」的做法。


政府不開發此等長期被閒置的大量郊野土地,偏要收回粉嶺哥球場作建屋之用,既不必要地製造「貧富對立」階級矛盾,又不能解決住屋問題,相反將製造更多問題,亦有被質疑是民粹主義作祟之嫌,希望政府三思。


透過職專教育扶貧


第三,全面促進香港社會事業發展,更好地滿足廣大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雖然近年來香港的人均GDP穩步上升,但貧窮問題似乎未得到解決,青年人的向上流動性也有頗大改進空間。歸根到柢,香港經濟及產業結構過分狹窄,必須改善社會財富第一次分配,從制定清晰產業政策着手,創造更多元化產業、推動經濟結構更多元發展,除在現有金融及房地產以外,鼓勵及促進其他行業同時發展,例如科創及中高端製造業,為經濟注入新活力,既能提供高增值崗位,增加就業機會與選擇,又因為對人力資源需求增加,從而令就業人士整體收入得以裨益,讓市民收入及社會財富分配更均衡、更合理。單靠二次分配、三次分配,並非長久之計,更會養懶人,香港必須從教育和就業兩方面做適當調整,授港人以漁。


雖然今屆林鄭月娥政府(2017年至2022年)的社福開支比上屆政府大增71%,但這不能掩蓋過去幾年政策介入前的貧窮率節節上升的問題。2009年至2018年期間,政策介入前的貧窮率一直徘徊在20%左右,2020年則飆升至23.6%(約165萬人);同期每戶每月平均所得福利轉移為3060元,2020年則飆升到6600元。換句話說,是因為特區政府倍增了政策介入的投放,福利轉移後的貧窮率才下降到7.9%(約55萬人)的幾年來低位──候任行政會議召集人葉劉淑儀總結得很好:扶貧的「成果」純粹是「派」出來的,意喻靠「派錢」的扶貧方法並不能達到「脫貧」的最終目的。


港府另一個龐大開支項目式教育方面,但近幾年愈來愈嚴重的高等教育與勞動市場的錯配問題,需要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加強關注,共同調整。在本地製造業流失的趨勢下,高中端製造業相關崗位亦大量流失到內地甚至東南亞,導致香港的「好工」都集中在銀行、保險、專業服務、公共服務等第三產業。


筆者成長的年代,大學學額不多,但有為數不少的工業學校、夜校、文憑等課程,不少畢業生無論之後有沒有銜接到學士學位,仍有不錯的出路,筆者亦受惠於該等課程,踏上專業測量師舞台。我們必須承認不是人人適合讀大學,而一些同學如果文字工夫不強,仍然勉強通過自資學士或副學士課程入讀商科、文科等,畢業後很有可能不夠同齡人競爭,又不具備職專學生的工作技能,造成教育與就業的錯配。


港府應大力推廣職專教育,而清晰的產業政策同樣重要──如果創科和高端製造業沒有做大做強,職專的畢業生的就業前景不明朗,青年人始終是沒有出路。新一屆政府務必跳出「積極不干預」的過時思維,視積極進取的產業政策為對社會經濟各方面的前期投資,為香港吸納資金、人才和企業,突破「雞與雞蛋」的問題,真正為青年人謀出路、謀幸福。


第四,積極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進一步發揮香港所長、貢獻國家所需。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一直以來,部分港人對國情一知半解,而香港社會對國家政策的討論亦不見得非常充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背景之下,香港需要恰當地找到自己的定位,為自己、為國家作出貢獻。國家「十四五」規劃將「科技自立自強」、「國內國際雙循環」作為未來國家發展道路的核心戰略,香港須更緊密與國家策略配合。


其中,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是香港達成上述目標的最佳平台。國家的對外開放只會往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方向走,而國際聯繫正是香港獨一無二的優勢。尤其是「十四五」規劃列出的四大重點粵港合作平台,即珠海橫琴、廣州南沙、深圳前海、深港河套,中央已就前三者出台規劃發展方案,列出一系列發展目標和針對港澳居民和企業的優惠政策,新一屆政府應積極與內地政府對接,做好在香港一側的政策解說、宣傳和推廣。


在國家發展水平愈來愈高、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愈來愈國際化之際,香港相對於內地的競爭優勢無可避免也愈來愈小。航運方面,香港的吞吐量以下降到全球第十、全國第六,排名在上海(全球第一)、寧波舟山(第三)、深圳(第四)、廣州(第五)、青島(第六)、天津(第八)之後。


2025年,海南島將全島封關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港,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境內關外」,目前已逐步實施「零關稅」政策。在不少的所謂「香港傳統產業優勢」,內地城市已經急速趕上,在某些領域甚至已經超越香港,我們必須有危機感,明白「慢進也是退」的深刻道理。


提升國際競爭優勢


第五,不斷鞏固提升香港國際競爭優勢,積極建設國家賦予的「八大中心」地位。


「十四五」規劃為香港的優勢產業作出明確的分類,金融、航運、貿易、航空屬「提升」,創科、法律及解決爭議、知識產權貿易屬「建設」,文化藝術屬「發展」。金融方面,香港需要積極開拓債券、期貨、數字貨幣、貴金屬、人民幣離岸市場等業務,不能只「食」股票(尤其是IPO)的「老本」。航運方面,香港必須往包括船舶融資、租賃、註冊、買賣,以及海事法律服務等高端服務業發展,服務好內地龐大的貿易市場和國際海運網絡。


對內,港府應參考內地和新加坡政府,為重點行業和新興產業(尤其創科領域)提供財稅補貼、土地基建等方面的優惠,輔以便利的人才政策,吸引及匯聚國內國際的優質企業、資金、技術、人力資源落戶香港。在全球經濟增長愈來愈依靠中國市場之際,特區政府應一方面拉動香港的國際資源,例如長駐香港的幾十家外國商會、協會等,參與國家經濟發展,協助國家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另一方面,為港人創造更多共享國家發展紅利的機遇,助力破解纏繞多年的本地深層次社會經濟矛盾。


對外,港府官員應積極帶領海外經貿辦、投資推廣署、貿發局、發動各工商專業團體、各駐港領事館、各駐港外國商會等,做好「超級聯繫人」的角色,為香港及國內開拓包括東盟和中日韓澳紐5國在內的RCEP市場。聯繫國內國際是香港開埠以來的「命」,只要做好這一角色,發揮香港積極雙重作用,我們自然能講好香港故事、講好中國故事。


「一國兩制」是已故國家領導人鄧小平先生的偉大創舉,而當中仍有大量工作要做。港澳辦的「五點期待」已為香港未來發展指明方向,做好上述五點,「人心回歸」自然亦水到渠成;而「一國兩制」在香港的行穩致遠,同時有助減輕國家被西方世界圍堵的壓力,也對國家的統一事業有積極作用。


期待新一屆政府能團結各方力量,廣納社情民意,帶領香港在回歸25年的關鍵時間點開新篇!


原文轉載自《信報》 2022年6月29日 


原圖:星島日報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4
好正
0
心心眼
0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0
嬲爆
相關博評

評論

  • +85298****49
    +85298****49
    2年前
    0 回應 檢舉
    Excellent
    • +85298****49
      +85298****49
      2年前
      0 回應 檢舉
      Excellent

      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