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舊思精準扶貧 尋良策加快上樓
破舊思精準扶貧 尋良策加快上樓

近來疫情緩和,已連續4日確診低於2000宗。政府昨宣布交還2月中徵用作隔離設施的3座公屋,但有苦候8年的七旬單身長者準租戶未上樓先去世,空歡喜一場,家人形容為時已晚,可謂「死唔眼閉」。議員對此深感悲痛,同時敦促政府在「疫後重建」政策上吸取教訓,未雨綢繆。

貧窮和住房問題是本港兩大深層次矛盾。貧窮人口達165萬,相當於5個港人一個窮。事實證明,光靠「派糖」等手段未能觸及問題根本,也是難以為繼的。解決住房問題,改善民生,是新一屆政府應做的首要工作,需要有新思維、新手段,如借鑒內地「精準扶貧」。面對數以十萬計市民生活在劏房、籠屋等惡劣環境的現實,必須找出良策,加快建造公屋,令每一個港人都有獲得感、有幸福感。

在2016年3月31日,約有三分之一居民(即逾214萬人)居住於公共屋邨。政府新建公屋減少,滿足不了社會需求,僧多粥少之下輪候年期愈拖愈長。去年9月底一般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為5.9年,較6月底的5.8年再惡化,刷新22年來新高。至於長者一人申請的平均輪候時間,亦由3.7年增至最新的3.8年。

有人說香港乃彈丸之地,難覓地建公屋了。事實上本港已開發面積僅二成半。大地產商何以有地建貴樓?事在人為,例如約150幅綠化用地可研究重新改劃,一些新界地區的鄉郊農地及保育公園邊陲,是否可研究具備條件發展住宅,一些具潛力的港口後勤、露天貯物或回收用地,釋放有關土地來興建房屋。現實中,端視後來的造島計劃時機並不成熟,「北都」美好藍圖又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因此,新特首應打破舊思維,另尋良策加快市民上樓腳步。

外界總認為香港遍地黃金,其實那是寸土尺金才對。事實上,香港貧富極懸殊,扭曲了社會形態,打擊了生活信心。內地去年已全面脫貧實現小康,而香港正疾呼扶貧,風水輪流轉了。
 
香港是富裕社會,人均GDP位居世界前列,千萬富翁雲集,政府庫房處於長期「水浸」的狀態。但另一方面,加入貧困大軍的人口愈來愈多,一些基層家庭連溫飽都成問題。

日前立法會討論改革扶貧政策,不少議員倡議借鑒內地的精準扶貧政策,包括就減少貧窮人口及縮窄貧富差距訂立具體目標等。這些建議值得新政府認真思考。第五波疫情失控與住房問題、貧富懸殊有著莫大關係,這是不爭的事實。  
內地實行精準扶貧已大功告成,有議員建議政府可參考內地的成功經驗,制訂具體支援措施和鼓勵民間協助這些家庭「告別劏房」。又如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引入再工業化和先進製造產業,來創造就業機會,讓低收入階層實現長遠脫貧。

在「一國兩制」下,期待香港可以虛心取經,跟隨國家的有力步伐,做好本地扶貧政策規劃,並提升政府的管治理念,更加「以民為本」。香港需要走在形勢前面,馬上策劃和啟動「疫後重建」,為的是化被動為主動,爭取時間、防患未然。

原圖:星島日報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36
好正
7
心心眼
0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0
嬲爆

評論

  • +85298****49
    +85298****49
    1年前
    0 回應 檢舉
    Excellent
    • +85298****49
      +85298****49
      1年前
      0 回應 檢舉
      Excellent

      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