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國人想獲得廉價而又優質的藥物,或者不再需要什麼「藥神」了。//
主持:呂暢能
論盡最新熱話、拆解新聞內幕
約定你,和你不吐不快!
逢星期一至五 6:00PM
⭕《港人講地》直播
幾年前一套內地電影《我不是藥神》,在公映後備受社會關注,這部電影道出了舊時中國一些病患者面對高價進口藥的苦況。然而,隨著中國科研進步,並且大力支持國內生物科技的發展,中國在藥物研發方面已經取得很多突破性成果。
彭博社日前報道,2024年,中國進入研發階段的創新藥物數量突破1250種,遠超歐盟並且逼近美國的1440種。這些新藥涵蓋癌症、減肥等多個治療領域,且質量更得到全球最嚴苛的藥品監管機構和西方製藥巨頭的認可。報道分析指,中國正成為挑戰西方創新製藥主導地位的新興力量。
藥費降、質量升
藥物真正的價值,在於老百姓買得起。因此,當自主研發的藥物數量增加,為普羅大眾帶來的最直接影響,就是藥價下降。病患者不需要再付高價的進口藥費,但都可以也可以有相同甚至更好的醫療效果。這種情況在以前對於不少中國民眾來說,可能難以想像,但現時確實慢慢實現。
10年前,中國的生物科技發展並不算領先,到底中國怎樣一步步實現生物科技「超歐趕美」呢?彭博社報道指,2015年中國啟動藥品監管制度改革時,只有160種新型藥進入全球創新藥物研發線,佔比不到6%,落後於日本和英國。之後,中國開始改革簡化了藥品審評流程和效率,強化了資料品質標準,提升了透明度。同時,《中國製造2025》將生物科技藥物新產品列為十大重點領域之一,吸引了大量資金湧入,加上「海歸潮」的出現,在海外接受教育和培訓的科學家,不斷回流中國發展,使國家的醫藥創新活力顯著提升。
說到研發,自然離不開資金。資料顯示,2024年中國在研發開發的資金就達到約4980億美元,而歐盟就是約4365億美元,美國則是約9897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資金同比增長是8.3%,比起歐盟的5.8%及美國的5.3%為高,顯示中國研究開發的資金每年都在提升,而根據報道,中國科研資金增長最主要的領域,正正是生物科技及人工智能。
另外,根據英國「全球資料」公司的資料顯示,在2021年以來,中國已成為全球臨床研究的首要地點,啟動了最多的新試驗,而中國的臨床實驗成本,只有美國的10%至20%。2020年至2024年,產生創新藥物候選數量最多的50間公司中,有20間就是中國公司。
中國生物科技迎來「DeepSeek時刻」
在政策的不斷加持、行業的不斷努力之下,中國的醫藥研發能力不斷帶來驚喜。2024年9月,在美國舉辦的世界肺癌大會上,當時中國藥廠康方生物研發的抗癌藥「依萬達」,在「單藥頭對頭試驗」中,戰勝了美國製藥巨頭默沙東的全球暢銷藥「可瑞達」,成為「藥王」。美國《華爾街日報》當時指,這是生物科技業的「DeepSeek時刻」,中國自主研發的產品可以與西方產品並駕齊驅。
美國國會「國家新興生物技術安全委員會」今年4月提交了一份報告,當中警告中國在先進生物技術領域正在超越美國,而美國需要在未來5年內投入大量資源,才能阻止這個「權力的轉移」。
無錯,製藥就是一場長途賽,而中國正在這場競賽中慢慢超越歐美。政策支持、科技賦能、多方合力,正讓中國醫藥發展更契合百姓需求。今日的中國,老百姓想獲得廉價而又優質的藥物,不再需要什麼「藥神」,這個成就實在令人羨慕。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