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星決勝於自知
港星決勝於自知

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辭世,密集的民眾在豪雨中送別,23 國家領導人出席國葬,輿論眾口一辭表達哀悼。這位時代巨人,他賦予新加坡的好與壞,突然間都多了層光環。

香港一向視新加坡為潛在競爭對手,或源於兩地有不少共通之處,令這兩個數十年前經濟落後的亞洲小島,在發展路途中爭先恐後。今天,這場長跑中誰勝誰負似乎已見端倪,新國確實有不少值得借鑑的地方。最重要的是,新加坡能夠認識本身的角色和優劣,在此基礎上善用優勢和彌補不足,即使面臨地理空間有限、自然資源匱乏等條件限制,也能充分利用處於馬六甲海峽重要的航道的優越地理位置,以及強化作為東西方橋樑的角色,在當中尋找機遇。

新加坡最大的得,正正是香港的軟穴。香港看不清楚自己在區內的角色和定位,不少香港人依然在懷緬過往「獅子山下」的成功,而對周遭大環境的改變視而不見。這些改變不但包括九七回歸,也包括中國崛起帶來環球的衝擊,以至地緣政治的變化。

也許「背靠中國內地這個強大的後盾」此類的論述,聽來已是老生常談,但老生常談和事實沒有必然矛盾。中國倡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影響力至巨,不僅全球主要經濟體爭相加盟,美國、日本的態度也不斷軟化。

對於香港,如果能夠更重於世界經濟重心東移的機遇,以更廣闊的視野把自己放在一個較大版圖上,便能夠在國際經濟及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透過發展人民幣業務,財富管理金融中心,包括「一帶一路」和亞投行帶來的機遇,去分享中國及亞洲發展帶來的紅利,已是無可置疑的優勢。

香港本身的優勢,在於港式的專業人才和服務,無論是走入大陸市場,抑或協助中國「走出去」,在亞洲版圖上都不乏機遇。然而不得不承認,隨民主進程啟動,反對派不合作之下產生的種種滯礙,都是有待解決的現實問題,但這些問題不可能成為永久的阻礙。香港只要不再執於意識形態爭拗,在泥漿摔跤中抽身而出,保持清醒的目光,當能感受到改變,觸摸到優勢所在。港新競走,勝負在於自知之明。

原文轉載自《信報財經新聞》 2015年4月3日

原圖:互聯網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