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打造獅城 香港可學?
李光耀打造獅城 香港可學?

個人頗為喜愛閱讀名人傳和回憶錄,但在眾多作品之中,《李光耀回憶錄》是印象最深,也是感觸最深的一部。在過去十多年,個人被不同團體邀請推薦讀物或書單,《李光耀回憶錄》幾乎必定是首選。

在這位世界級的政壇偉人離世之時,值得大家,尤其是年輕一代,看看這位偉人如何為自己的國家打拼畢生。「創業為艱」這句說話,許多人都會講,都可以掛在口唇邊,但看完《李光耀回憶錄》,才知道何者為艱!

立國首務 經濟與就業

兩大冊的回憶錄詳細記載了由1923年到1965年,以及由1965年到2000年的歷史。個人對這兩冊書看過許多遍,但刻印在腦海最深的,是李光耀先生記錄他在建國初期遭遇到的一個場景,就是李光耀乘車外出公幹,車輛在一路口停下來,而剛好遇上學校下課時間,附近學校的學生一排在路旁,魚貫過馬路。

李光耀的座駕在學校區被學生圍着,本來只是一個很普通的場景,但對李光耀而言,這是一個既急且緊的重要任務,也是一個新加坡生死攸關的問題——經濟和就業。李光耀面對這群十幾歲的學生,馬上的反應是他們很快就離開學校,要找工作,怎麼辦?當時新加坡經濟落後,社會在動盪之後,根本沒有足夠的工作給予年輕一代,英國陸續撤離,新加坡本來就是為英國政府和軍隊服務的一個據點,英軍撤出,新加坡頓失所倚,解決就業問題成了當前的急務。工作中的市民還可能失業,那在學校讀書的年輕人,他們的未來就令李光耀萬分擔憂了。

當企業營運 血淚「創業史」

這一個簡單的場景,令人真的感受到「李光耀就等同新加坡」這句話是萬確千真。李光耀見到那些下課的學生,感受其實就有如要對自己子姪般關切,如何發展經濟,創造就業,讓新加坡年輕一代有所倚靠,就成為李光耀的最重要任務。

李光耀筆下對香港,是既羨慕且妒忌。香港百多年來都是中國華南地區的一個商埠。英治時香港的定位是對華通商的重點,也是一個自由港,尤其是1949年中國大陸建立了共產政權,大陸各地的商賈都一窩蜂地南下香港,資金、技術、人才迅速匯集在香港這一個小地方。但新加坡一窮二白,甚麼都沒有。

李光耀記述新加坡發展經濟的起點,其實和中國在1979年推行改革開放時有一點像樣,就是在無可奈何之下,官員只能捲起衣袖,下海從商。由新加坡獨立開始,李光耀和他的團隊就把新加坡當做一家企業來營運,招商引資,官員一腳踢,由小小的一個羽毛球廠,李光耀都親手抓。後來因為英軍撤離,一個浮塢閒沒用,李光耀厚着面皮向英國求助,要下這個浮塢,開始新加坡的修船業。類似的創業打拼故事,在李光耀筆下,是一部有血有淚的奮鬥史。

特區政府在去年4月公布一份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的報告,報告內製作了一個圖表,把大約20個經濟體的每年經濟成長,以及國民人均所得做了一個標示。中國和印度等發展中大國人均較低,但增長率較高,所以都在圖表中在左上方。美國、瑞典、加拿大等發達國家,人均較高,但增長較慢,所以集中在右下方。唯獨是新加坡如鶴立雞群般兀立上在右上方,代表了人均又高,增長又快!羨煞多少發達國家。翻看《李光耀回憶錄》,有幾多人會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新加坡官員忙着去搞羽毛球廠創造就業時,會想到今時的新加坡人均收入5萬多美元,美國還要屈居其下。

看看新加坡,懷念李光耀之餘,也可以比一比香港,新加坡所做的是不是香港真的學不來!

原文轉載自《香港經濟日報》 2015年3月26日

原圖:takungpao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