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善規劃沙嶺邊境用地 以大局觀兼顧發展與民生
妥善規劃沙嶺邊境用地 以大局觀兼顧發展與民生

本文作者為立法會議員劉國勳


選址於邊境地帶的沙嶺「超級殯葬城」,集殯儀館、火葬場和骨灰龕於一身,近日引發港深兩地居民熱議。其實,這一項目是特區政府約10 年前提出,而如今時移世易,現時沙嶺所處的邊境地帶,屬於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口岸經濟帶。特區政府理應重新規劃沙嶺一帶用地,同時亦不能忽視本港對於殯葬設施的迫切需求和沙嶺周邊居民的顧慮,需積極尋覓其他更加適切的地段。


香港龕位短缺的問題多年來一直都存在,然而殯葬城屬厭惡性設施,涉及民俗心理,即使人人都認同有興建的必要,但卻無人願意見到殯葬設施建於自家附近,因此無論選址於何處,都難免遭到附近居民的反對,這其實都屬情理之中。因此特區政府2012年提出,在較偏遠的沙嶺興建可提供逾20萬個龕位的「超級殯葬城」,於當時面臨巨大龕位需求的情況下,其實是可以理解。


要地盡其利促灣區融合


然而,此一時彼一時,當年的沙嶺遠離本港市區,居住人口甚少;但如今沙嶺一帶的性質發生轉變,選址於此的決定已顯現出其時代局限性。現時粵港澳大灣區已提升至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沙嶺所處的邊境地帶與羅湖繁華的商貿區不足300 米,屬於兩地交融的中心地段。在此背景之下,若仍然沿用2012 年的規劃,在大灣區發展的中心地段大興土木建造殯葬城,是非常不合時宜。


沙嶺鄰近羅湖口岸、文錦渡口岸和蓮塘/香園圍口岸,特區政府應借助這一有利條件,重新規劃沙嶺的土地用途,例如可在該區發展跨境智能物流、商住酒店或創科商貿等產業,並能把經濟效應輻射至整個大灣區。當然,只就着沙嶺殯葬城表達反對,並不代表解決了這一問題。随着香港人口不斷增加及老齡化,死亡人數及火化宗數需求逐年遞增,殯葬設施作為民生工程,是香港社會必須要面對的迫切需求。擺在特區政府面前的看似面臨一個兩難的問題,不過政府若能轉換思路,將殯葬城放在本港更合適的位置來興建,同時善用沙嶺土地,以發揮其最大價值,將能做到既不阻礙發展,亦可兼顧民生。


具體的解決方案便是另選位於和合石墳場旁邊的粉嶺48區何家園。2017年政府將其由工業地帶改劃為住宅用途,並提出何家園公屋計劃。然而,該區位置極其偏遠,交通不便猶如孤島,當時筆者便對有關計劃提出過異議,認為該區實在不適合發展公屋,而應該就着周邊已有的殯葬相關行業,來安排更加適合的發展方向。何家園臨近香港規模最大的和合石墳場,同時建有5座公衆靈灰安置所、紀念花園和火葬場,較之沙嶺,殯葬行業相關的配套設施更完善。而且何家園距離屋邨及社區更遠,又有和合石相隔,對居民影響相對較小,因此更適宜在此興建殯葬設施。相信只要政府願意與市民真誠溝通,並妥善安排受影響居民,將殯葬城規劃改於該區將是一個更加可行的方案。


港深邊界基建易於操作


而相對於何家園,其實沙嶺更加適合發展房屋,因此可將何家園公屋計劃遷移至沙嶺展開,同時配合大灣區的產業發展,令沙嶺一帶形成住屋、就業皆備的完善社區。沙嶺正進行土地平整等前期工程,相信在此基礎上,公屋計劃若遷移至此將能夠盡快落實,以滿足市民迫切的住屋需求;同時,憑藉沙嶺臨近口岸的地理優勢,後續的交通及公共設施建設也更易操作。


總括而言,沙嶺「超級殯葬城」項目如今已不合時宜,特區政府應以大局觀和更長遠的眼光,重新考量相關規劃,通過更加合理的安排來妥善運用沙嶺一帶土地,以解決本港民生問題,同時促進港深交流合作,推動整個大灣區的發展。


原文轉載自《文匯報》 2021年4月9日


原圖:北區區議會議員陳月明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9
好正
5
心心眼
2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0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