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貫教育的重要
籍貫教育的重要

本文作者為教育評議會主席何漢權


上周,筆者所屬的教育團體,就「新冠名以取代通識教育科」召開記者發布會,提議取「國民與社會科」名字,當中亦提及相關考評、推動,以及如何銜接等課題。


國民教育,有國皆然,紐約、倫敦、東京、首爾、新加坡等,最為港人熟悉的國際城市,都會在學童成長的各個階段裏,按學習不同階段,實施不同程度、卻本質相同的國民教育。本質相同的教育內涵,大抵是指要認知己屬的國家與民族從何而來,篳路藍縷,先民拼搏,保家衞國英雄故事;而國家所屬的山川河流、文化獨特面貌,源遠流長,吾土吾民,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知、情、意、行,身分認同,國族繁衍,社會雖然不斷演變,話來莞爾,最終是有根有本。故國民教育,也可稱之為血濃於水、「根」的教育。


國民與社會科的教育啟航,大家要有心有責,香港的教育,當要以「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教育」仍連體、合體稱之。否則,無從推動國民教育。要閱讀學習香港,就得是一國兩制下的香港,由此開展與香港息息相關的三條條約的學習,了解《中英聯合聲明》、《基本法》,以至九七回歸的方方面面,維港兩岸,獅子山下,東江水流,香港、國家(中國),國家、香港,永遠連體,這屬香港國民教育推行的過程中,牢牢不破的最重要前設。


前綫教學的日子,常有學生問及,英美為何總會以緊密聯盟方式,一致對外。筆者簡要的回答就是,除文化與價值觀相同之外,更重要的是,兩百多年前,美國開國的先民,很多都是從英國,特別是愛爾蘭,遠道而來,英美本來一家,同宗同緣,這是根本。


過去一段很長的時期,香港學生入學要填寫的學生手冊,首頁內,學生個人相片要貼,監護人姓名及聯絡方法要填,還有的是要填上「籍貫」一欄,這是血緣、鄉緣的認知,學生填上,自會明白「我從哪裏來」、「根又應往哪裏尋」。但不知從何時開始,以及哪位教育部門高官決定,抑或是由校本決定,學生手冊都毋須規定,填上「籍貫」一欄。教育,有時候是小節見真章。筆者認為,在香港推動國民教育的滲透課程,其中的一個小節,「籍貫」教育得要重視。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2021年3月2日


原圖:RTHK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14
好正
5
心心眼
0
好好笑
2
令人傷心
1
嬲爆

評論

  • +85298****17
    +85298****17
    3年前
    0 回應 檢舉
    十分應同。父輩未成年已離鄉別井到香港,我哋呢啲六、七十年代在港出世的,又未返過鄉下的,都是從填手册"籍貫"一欄,好奇下問家長先知自己係中國人,只係祖父輩為生存而"移居"香港

    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