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還你一個零的時候
到還你一個零的時候

對於「佔中」運動何時完結,怎樣完結,大家都未有答案,又或者連泛民組織、「佔中」的發起人等都是心中沒底。確切的答案雖然沒有,但形勢發展已經可以清晰勾劃出來,就是「佔中」已經步入尾聲。這運動本身的能量已經消耗得八八九九,而社會的意見已經是一面倒。反「佔中」的民意比「佔中」的支持多出超過1倍,強烈反對的比強烈支持的更多出5倍以上。把這個政治事件轉化成物理形態,如何發展下去,已經是一目了然。

佔中走上末路垂死掙扎

大勢可以預見,但政治始終不是物理學,不能完全轉化類比,例如強烈支持「佔中」的可能會到旺角「鳩嗚」,但強烈反對的就算滿腔怒火,絕大部分都不會有所行動。而政治只是社會科學,不可能具備自然科學般的精準度,所以「佔中」雖已走上末路,但這末路有多長,要走多少時間,我們無法預告。而在這一段末路上,發展過程也不會一條直斜線般向下滑,中間也會高低起落。但發展大趨勢是逐步向下,浪比浪低,例如上周二清除旺角佔領區的路障時,遇上的阻力遠比再上次行動低。但當旺角順利通車之後,又會遇上一些野貓式「鳩嗚」,也會轉移到在金鐘龍和道發生一些圍堵和阻路,但又是比上次在金鐘爆發的相類似行動的規模小。所以把發展過程拉成為一條長的時段來觀察,有升有降,但浪比浪低的形態至為明顯,用股票投資的術語來形容,大概可以預測為步入熊市,在政治形勢來形容,也就是本文開首的判斷,「佔中」走上末路。

雖然「佔中」走上末路是路人皆見的事實,但參與人還是呆不走,激進的參與者還是把「佔中」當成wargame,不時在街頭上演。運動的策劃者、發起人、支持者、組織者還是照樣躲在背後,要麼繼續向這垂死的運動打營養劑,要麼用盡一切語言藝術去為自己開脫,把事件形容到事不關己的模樣。他們不但沒有承認自己的錯誤和運動的失敗,更沒有盡一己之力,去把這條末路縮短,而是繼續任由運動好像斷線風箏般隨風飄動。

「佔中」發生兩個多月,為香港社會造成巨大的損失。經濟上的,許多專家學者都有估算過,為市民帶來的不便,也是非常明顯,佔領的區域有多少人受影響,每人上下班和生活上要多花幾多時間,也只用小學程度的四則運算就可以計算出來。商販和運輸業界的損失比較複雜點,但都不難估算。除了這些可以用數字來表達的經濟損失之外,其他深層次的影響,不是經濟上的重要損失又有什麼?在香港生活的市民,平日也許有許多批評,但一旦到外國居住或生活一段長的時間,又會懷念香港生活的好處。而最多人稱道的,就是香港可以說是非常安全的城市。就算不是長住而只是旅遊,到紐約或是羅省,也經常接到溫馨提示,哪些地方不要去,哪些地方更是車也不要下。不是身歷其境,只要留意一下國際新聞報道,也可以感受到外國大城市的治安是什麼狀。而我們的警務處長參加國際治安會議時,經常給人以半開玩笑式提問:「你們報告內的嚴重罪案數字是不是少了一個零!」香港的安全,犯罪率低,是香港幾十年來,上上下下幾代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核心價值是近年流行的用語,但卻往往很難界定核心和非核心。但就算不用精確的定義、嚴謹的調查方法,甚至可以說是不問而知的結果,就是絕大多數人都重視法治、珍惜法治。而香港警隊作為執法部門,是維護法治最重要的一環。即將完成復修的荷李活道建築群,其組成部分就正正體現了這法治社會、法治精神的組合。英國殖民政府在香港最早建成的龐大建築群,就是包括了中區裁判署、中區警署和監獄。光是司法不能獨立運作,還得要靠專業高效、訓練有素的警察隊伍。我們比人家少了一個零的嚴重犯罪數字,很大程度上,就是靠警隊的專業,以及長久以來建立的警民合作。

由戴耀廷、陳健民、朱耀明3人發動的「佔中」,其中一個戰略目的,就是癱瘓警隊,設計種種行動,令到警隊在「佔中」上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資源。事實上,警隊不足3萬人,只要長期在中環、金鐘、銅鑼灣、旺角等地非法集結,阻塞道路,那肯定消耗了警隊的大部分警力。再加上那幫「佔中」設計師洋洋得意地去設計種種走法律罅的野貓式行動,那警隊就更疲於奔命,力量都盡耗於此。而我們香港安全所繫的執法隊伍,也變成單一任務,單一工作的「佔中」應付專責小組。

警力虛耗歹徒天大好消息

當兩萬多的警力都盡耗於此時,對黑幫和犯罪分子而言,都是天大的好消息。作奸犯科的、包娼庇賭的、擄人勒索的,以及種種可以繞過法治幹活搵食的、從中取利的,都莫大歡迎「佔中」。「佔中」60多天,他們已經慢慢感受到了壓力減輕了。當開車的已感受到違例泊車的告票少了,在雙黃線上落也大膽了,為非作歹的人會感受不到嗎?想逃過法治監察的會感受不到嗎?當「佔中」的不斷垂死掙扎,把這條末路拉得長又長,有三幾千死硬,又或者別有用心、別有盤算的人不斷利用「我要真普選」這塊招牌去搞第二波、第三波「佔中」,以及大大小小的野貓式「鳩嗚」時,這條末路可以走上很長很久,直到我們的各嚴重罪案數字上升,到在數字後加回那一個零時,我們找誰申訴,找戴耀廷?找陳健民?找朱耀明?還有找誰?

(文章僅代表個人立場)

原文轉載自《明報》2014年12月3日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