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制度扭曲 誰是誰非?
香港教育制度扭曲 誰是誰非?

香港教育制度屢受批評,不少學生在現今強調分數、競爭的教育制度下,承受著超乎想像的壓力。人們常以「有競爭才會有進步」為現今扭曲的教育制度辯解。然而,此話放在教育界別中,是否成立?何謂「教育」?

 

菁英制度下,「名校」成了依賴市場營銷的「工廠」。學校只要向外界展現亮眼的數據,就能夠打造名校的金漆招牌。這些名校往往金玉其外,實際上是只談利益的商業工廠。先挑選優質材料,設立高不可攀的入學門檻,只接受「潛力股」;再加工,填鴨式的教育,讓學生「困獸鬥」,互相競爭;接著把低質的產品淘汰,成績強差人意的學生,被學校以各種理由要求退學;最後是成品展示,將留下的學生的大學入學率列印出來貼在校門外,吸引新一批的家長。孔子提倡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相信是對教育的普世價值,然而我們什麼時候開始接受將學生標籤貴賤的做法,甚至主動迎合?我們在追求的到底是教育,還是標榜自己高人一等的虛榮感?

 

「名校」二字,總讓家長深信能讓兒女成為人中龍鳳。不惜一擲千金讓孩子唸上補習班,甚至仿效「孟母三遷」搬去名校區。父母總想著投資理應有回報,所以對於給了資源仍「不成材」的孩子,家長不免覺得「恨鐵不成鋼」。筆者少時成績不好,家裡安排了各種補習班把筆者每一天的行程表排得密密麻麻。若問有何得益,筆者實在無從得知,因大部分的時間筆者都在睡覺!大人上班尚且能下班回家休息,那學生放學後要去不同的補習班,豈非不停的加班?家長要謹記,為了催谷孩子進入「名校」,犧牲與孩子的親密關係、毀了孩子的童年並不值得!

 

孩子從小被教育以成績證明自己的價值,被名校所淘汰的學生,會覺得被世界所放棄。那種失落感,筆者能深深體會。筆者少時搞罷課、搗亂、打架,什麼都嘗過,最終中三時被踢出學校,受到沉重的打擊。像筆者一樣幸運能再接受教育的學生不多,他們又有何出路呢?失敗學生的困境容易理解,但留下的學生是否從此一帆風順?筆者並不如此認為。學生為了迎合現今的教育制度,只學了研究拆題技巧。然而當面對的是社會,學生除了考試一無所知,在這個「識人好過識字」的社會如何自處?據筆者觀察,不少成功的的學生之後還是執起教鞭,回到學校用同樣的觀念催谷下一代。

 

學校為了家長營銷,家長為了學校催谷孩子,孩子為了滿足家長成為學校的營銷產物,週而復始,成為惡性循環。然而問題的起因一環扣一環,又該從何解決?筆者只希望讀者能一起反思教育的意義,共同改變扭曲的教育制度。

 

 原圖:RT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5
唔係呀哇
9
超無奈
3
無意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