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貧富懸殊的根源
香港貧富懸殊的根源

香港的經濟繁榮在一段很長的時間內曾經被認為是歸功於香港政府奉行「積極不干預」政策(是直接由英文「constructive non-interference 」翻譯過來的) 。簡單來說,政府對任何經濟活動都不插手,任由其自由發展,這樣便會使社會達到最佳利益。政府深信市場上「無形之手」會比政府「有形之手」更能發揮作用,可有效地平衡資源的供求,調整貨品的價格,導致經濟欣欣向榮,人人受惠。

 

這個理念是來自老牌的經濟學大師亞當史密夫(Adam Smith)之論述,並得到新一代的經濟學家米爾頓佛利民(Milton Friedman)的認同及支持,成為香港奉行經濟政策的「金科玉律」。

 

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香港曾享受過全民就業,人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的日子。這個政策因此沒有引起任何質疑,直到房價失控,薪金追不上物價,社會財富落入極少數人的手中,大部分資源由他們控制及支配,民怨沸騰,才猛然驚醒香港到底出了什麼毛病呢?

 

香港奉行的積極不干預政策,使發展商可以完全操縱樓宇的供應,待價而沽。他們憑著雄厚的資本,囤積居奇,牟取暴利。根據法律馬來西亞的地產商在取得開發權之後,必須撥出若干土地興建廉價屋宇,以解決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新加坡政府推行的「組屋計劃」,以低於市價出售,有效地滿足國民的居住問題。這兩個鄰近國家的惠民政策都可作為香港的借鏡,但政府必須勇對地產商的反對才可實施。

 

除此之外,香港樓宇轉賣賺取的利潤不必支付資本利得稅(capital gain tax),鼓勵炒賣風氣,刺激房價上揚,使擁房者愈來愈富有,窮人置業則愈來愈困難。這個現象雖然在熾熱的房市十分普遍,但香港的嚴重性無以復加。環顧香港的四周,幾乎五步一樓十步一閣都是地產經紀商,將房價愈推愈高。大陸買家沒有受到任何限制,可自由在香港買賣,也是促成房價繼續上揚的因素。加拿大對外來買家便設下路障,有效地壓抑房價的上漲。

 

香港的入息税率也是普遍偏低,富甲一方的李嘉誠和普通人一樣,最高只須支付純收入之15%的個人入息稅。這會造成財富極度不平均之分配,失去「劫富濟貧」的功效。

 

回顧1980年代,中、英談判香港主權回歸中國曾引起爭論,港幣因此大幅貶值,如果政府不插手將港元滙率與美元掛鈎,後果堪虞。危機當前,政府有形之手發揮了它的功能,有目共睹。

 

香港也沒有推行防止壟斷法,各行各業都有李嘉誠或其他大集團的參與,逐漸形成壟斷之勢,小本經營的商人一個繼一個被「蠶食」,從市場消失。縱使仍有漏網之魚,也被無止境的租金「吃掉」。與衣食住行有關的各行各業都被資本家壟斷,小市民無奈成為他們的僱員,賺取可憐的待遇。可見經濟繁榮並非人人受惠,如果政府仍坐視不理,民怨只會愈來愈深。


原圖:文匯報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8
點算呀
0
令人傷心
2
超無奈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