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
垃圾

香港人環保意識愈來愈高,少拿膠袋、少用包裝,已成習慣,但論到垃圾,還是一大難題,堆填區爭議不休,源頭減廢、垃圾分類,似乎十劃未有一撇。所以每次去台灣、日本,垃圾都成了我留意的課題。

早陣子去台北,走到夜市「掃街」,吃到肚滿腸肥,拿滿一手垃圾,苦無丟棄處,忽然,來到街尾,原來那裡有一整列分類垃圾桶,差不多有十個箱,連廚餘都分幾種,有個箱專放膠樽蓋,有個專給你倒液體,有個專棄牙籤竹籤,分類仔細到讓你覺得丟垃圾都是一種藝術。今年夏天,我去了兩次日本,因逗留日數不少,不經不覺間,對垃圾分類也培養了一點自律。

日本酒店的小紙簍通常分兩個,一個丟「可燃」垃圾,一個丟「不可燃」的,用得多了,孩子連常識也豐富起來。紙包飲品內層有錫紙,那是可燃還是不可燃?用過的衛生巾是棉,明明可燃,但它底下有塊黏貼用的膠,又不可燃了,總不成先把它「分屍」才丟棄,這樣的分類也太核突了吧?兩個分類垃圾桶,原來會迫你在一拋一擲之前,想清很多知識與常識。

至於民宿的垃圾桶,分類就更仔細。因為民宿屬民居,要依一般日本老百姓的方法丟垃圾,所以老闆娘在每間房的垃圾桶前都貼上溫馨提示,叫客人丟垃圾時,盡量分開紙張、塑膠、玻璃、飲料膠樽、衣物、廚餘。當然,大部分客人都沒理會,每天如常留下一大包垃圾就拍拍屁股走了。

老實說,不習慣分類的香港人如我,對於在一個小小空間還要擺幾個膠袋來丟垃圾,實在覺得麻煩,但自從有天看到老闆娘在三十幾度高溫下,站在屋旁的垃圾桶,把客人的垃圾逐包拆開,在橙皮、紙袋、紙巾、西瓜核……之間,按分類重新丟進不同垃圾桶,我才驚覺,在已有垃圾分類的國家,我們以為眼不見為乾淨,原來背後卻為別人添上大麻煩。

原文轉載自《明報》2014年9月12日

原圖:blog.sina.com.cn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