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入大灣區投資享優勢
澳門入大灣區投資享優勢

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每年都會主辦一個「齊為澳門動腦筋」的研討會,邀請各方人士為澳門未來發展出謀獻策。今年的主題是「積極有為,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個人作為研討會的講者之一,最關注的就是大題目開首的4 個字──「積極有為」。

 

到過澳門旅遊的朋友也會有一個感覺,就是澳門人比較謙恭內斂、不張揚。而事實上,澳門的發展也是有點隨遇而安的感覺。澳門在1999 年回歸,原因大概也是香港在1997 年順利回歸,按照香港回歸的經驗,也一道解決了澳門的前途問題。香港遇上亞洲金融風暴而掉進谷底,中央以「自由行」幫上一把,澳門也趁機搭上順風車,結果就讓這個東方版的蒙地卡羅,搖身一變成為規模大於拉斯維加斯的世界博彩中心。以澳門現時的經濟和財政收入,都是全世界前列之中的前列,人均收入50 多萬澳門幣,折合美元7 萬多,財政儲備5500 億(澳門幣)。香港人口比澳門多約11 倍,但儲備也只是澳門的兩倍而已!澳門正是不愁衣食,但澳門發展策略卻以「積極有為」作為動腦筋的主軸,實在是有志氣的舉措。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對澳門的定位寫得很清楚:「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這個定位只是一道鎂光燈,而不是一個金剛箍,尤其是一句「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就可以包容無限想像力在其中,「積極有為」,也可以在多元發展處大做文章。

 

如果和香港相比,許多人都會以為澳門只是小弟一個。但如果從結構上分析,澳門具有其獨特,並且是無可比擬的相對優勢,最直接的就是有豐厚的財政儲備。以澳門的歲出負擔而言,整體財政風險和危機不大,那5000 多億元如果閒放着,那是極大的浪費。對澳門而言,最值得參考的地方是新加坡,淡馬錫基金掌控了多項國家戰略性投資,許多天然資源豐富的國家,例如石油輸出國等,都有主權投資基金之設,澳門手持5500億元的財政儲備,完全可以仿效新加坡淡馬錫基金,而投資的最佳場地就是粵港澳大灣區。

 

一國兩制研究中心主席李家傑先生去年在一個研討會中,首先提出「大灣區速度」這一概念:「大灣區以國家0.6% 的土地面積,和5% 的人口,貢獻了全中國13% 的GDP。和世界其他灣區經濟相比,粵港澳大灣區的最大優勢不在於地大人多,又或者增長數字可觀;我們最大的優勢,是區內存在一條非常完備的產業鏈。這條產業鏈由基礎科研、產品研發、設計原型、零件配套、中期測試到大規模生產都可以在區內完成。一位科技公司創辦人曾這樣跟我說:『大灣區是世界最大的零件集散地,幾乎所有需要的零件馬上就能找到,買完立即做研發。』另一位麻省理工的學者就這樣說:『這裏擁有非常先進的生產能力,可以在一天時間內,將研究模型進行量產。』這些都是他們經驗之談。」

 

大灣區具備這樣的商業速度,在全球很難再有類似的地區。而粵港澳大灣區內,仍然處於一個向上增值成長的階段,深圳在創新科技方面仍處於高速增長期,勢頭方興未艾,東莞和佛山都分別對其固有傳統工業進行升級轉型。而隨着港珠澳大橋的建成以及其餘跨江基建的籌建,珠江西岸的幾個市也是枕戈待發。在這個經濟基調之下,可以讓澳門參與投資的機會眾多,例如產業園、工業園等投資建設,都可以幫助珠江西岸的經濟發展。國內有不少園區,如北京的中關村,都是以商業模式來運作。而大灣區在產業轉型升級和區域轉移的浪潮中,正產生大量的需求和機會。

 

讓澳門進入大灣區投資,豐厚的儲備是其優勢,但並不是最突出的優勢,最突出的優勢是「一國兩制」。「一國兩制」可以讓澳門享有制度上的彈性和差異性,大灣區內其他城市都可以利用這優勢去突破一些原有制度上的瓶頸和制約,而這制度上的彈性,既可以體現在澳門走進大灣區內投資,而引入澳門也是另一條出路。澳門大學在橫琴的擴展,以及香港和深圳雙方共同攜手發展的河套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的合作模式,都可發揮出「一國兩制」在制度上的彈性和優勢。未來的合作,可以按照以上的兩個模式再作制度上的創新發展。而澳門在「一國兩制」的落實下,已經有相當的成就,尤其是在行政主導和人心回歸兩方面,都有亮麗成績。而澳門的短處就是人才不足,但目前形勢,人才的流動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暢通和容易。個人於前年在本欄就撰寫過一篇以〈天心無定,事在人為〉為題的文章,文內列舉了貴州、義烏、陸家嘴和深圳的發展和成就,4 個地方本來都不是人文薈萃的地方,但結果就是把經濟搞上去。他們的成就,固然可以歸功於政策走對頭,但更在於「事在人為」這4 個字,也就是有做大事的志氣。澳門發策研討會以「積極有為」為題,就是有志氣的最佳體現。(文章僅代表個人立場)

 

原文轉載自《明報》 2019年4月18日

 

原圖:文匯報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1
支持
1
好正
0
無意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