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與量不能急就章 整全機制急不相棄
質與量不能急就章 整全機制急不相棄

冬季流感肆虐,公立醫院又出現病房爆棚、醫護人員壓力爆煲;政府緊急撥款減壓,社會早已建議大幅增加輸入海外醫生,但人從何來?況且,醫療服務屬系統「工程」,講求質與量協調並進,機制和整全規劃都是急不相棄,不能勉強採用急就章式的「非常」手段。事不避難,果敢改革,才能滿足社會日益增加的醫療專才需求,切實減輕前線醫護的工作壓力。


工時長、壓力大、投訴多、工作量超標,不少醫護人員心淡離場,激化公院人手不足困境,而這進一步令更多人萌生去意,形成惡性循環,成為老大難問題,連帶令照顧病人的服務質素日降。


輸入外地醫護人才這議題,過去曾多次討論,但既未能與業界取得共識,又未能提供足夠的配套支援,令有關討論「吵聲大、行動小」,整體公營醫療容量未能滿足社會發展需要,醫護的缺口愈補愈大。


有報道指出,由2013至2017年,公院共有1242名醫生離職,當中大多數是外流,只有約18%屬屆齡退休。食衞局亦指2017至2018年度公院醫生流失率達5.8%,部分專科更逾一成,預料中長期人手將持續不足。


環顧其他同樣醫護人員短缺的已發展國家,都是借放寬輸入海外人才去緩解「醫生荒」,但對於香港來說,人從何來?


一、要早日解決這個結構性問題,固然要加強培訓本地醫生、增加醫科學位數目,但醫生培訓耗費巨、時間長、人數少,單靠增加本地人才培訓,只怕杯水車薪、緩不濟急,引入更多海外人才便成解決問題的不二法門。


二、香港的海外醫生執照試,難度高、及格率低,當局應與業界協商,參照新加坡的做法,研究利用彈性的執業資格審查和有條件註冊制,取代部分硬性的執業試,又應規定他們必須在公院體系服務一定年期,確保能紓緩公共醫療的壓力。


三、對醫生的要求重質亦重量,兩者以質為先,絕對不容濫竽充數,當局應及早與相關專業團體溝通,商討中長期醫護人手培訓規劃和完善醫療質素監管。挑戰固然艱辛,但急不相棄,更不能繞過既有機制,「事急馬行田」地從海外招聘。


四、醫護人手不足,只是眾多醫療問題的其中一環,在增加醫護人手之餘,應提升其他醫療專業質素和硬件配套,完善公院工作環境,讓海外人才樂於來港、安心留港,讓海外招聘取得長效。


五、本港擁有先進醫療體系,不論在臨床治療、藥物研發、醫療教學等多個領域都居全球前列,創造了很多傑出成就。欣迎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的黃金機遇,當局和業界應有廣闊視野,及早規劃,做大做強醫療產業,既服務本地居民,亦進軍內地市場。


須強調,開放輸入外地醫生所帶來的潛在挑戰,並非天大難題,當局應主動求改變、爭成效,而非原地踏步。


原文轉載自《信報財經新聞》2019年2月12日


圖片來源:RT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1
支持
0
無意見
0
無計啦
0
超無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