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沒作業
暑期沒作業

大女兒升中那年,我們曾經憧憬過好一段日子,以為那個小學升中學的夾縫暑假,將是人生第一個沒暑期作業的假期,誰知……今時今日,大部分中學,不論收取哪個組別的學生,都希望趁這難得的長假期,操練孩子。於是,升中學時除了要買一大堆新校服新課本,還捧回來幾本暑期作業。

對,是幾本,以前暑假功課一本已含中英數練習,現在的作業很專門,中文、英文、數學、常識各一本,還要做中、英文圖書的閱讀報告各10 本,又要每個星期做時事剪報再分析,總之想得出的功課,都有。

記得那年大女兒拿了功課後說: 「真陰功,好心比個暑假人唞下啦!」其實,她的功課已算少,人家都在鬥多: 「你有幾本?我做5 本喎……」「你5 本?我7本呀!」

於是,接著兩個孩子升中,我都不存厚望。

今年輪到么女兒升中了,小學書友仔個個各散東西,派到不同中學,早陣子大家互相WhatsApp 報告新資訊:


「你的校服如何?」

「你什麼時候開始補課?」「你有幾多本暑假作業?」

「……」


少作業反驚訝

註冊完那天,么女收到功課,忙不迭放上臉書,她要第一時間「曬命」,因為她只有一份暑期作業,嚴格來說,應該是一張紙暑期作業,內容是看10 本英文書,連閱讀報告都不用寫。

「就這樣?」香港家長大概有點被虐狂,我們收到功課的時候,實在不敢相信。難怪女兒要第一時間把這種滿瀉的幸福公告世人。

暑期作業,本意是讓孩子放假時仍可溫故知新,但當這種功課轉化成催谷的激素,那暑期作業已經完全失去意義。

高年級的孩子,較「敢作敢為」,於是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幾多本暑期作業不打緊,他們會到書店花錢買本一模一樣的回來抄答案,因為學校派的功課本沒答案,街外買的會另附答案紙。女兒說,抄答案算是負責任的了,她大部分同學的功課都是亂做,因為老師根本不會批改,或者由同學自己改,孩子看在眼裏,都知道「暑期作業」四個字,形式而已。

另外,近年常見學生的暑期作業中,總有一大疊詩詞功課紙,三、五十首未教的詩詞曲,附簡單註解,就要學生自習,把詩或詞用白話譯出來,再答問題。

我奇怪,詩詞曲這些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孩子用幾星期暑假三扒兩撥就可學懂?況且老師也當你識,上課後未必再教,如此偉大的中國文化精髓,就在一個暑假的夾縫裏,成為初中生「是是但但」做完的功課,或者力有不逮、做極唔完的詛咒,試想想,這樣怎可能讓孩子愛上詩詞歌賦,這只會毀掉我們美麗的文學。

原文轉載自《明報》2014年8月19日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