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文章】優化歷史課程框架的意義與未來成效
【獨家文章】優化歷史課程框架的意義與未來成效

今年10月3日,教育局向學校發出通函,公布優化高中中國歷史科及歷史科課程框架。筆者認為,教育局此舉具有深遠意義,有利於實現國民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國家安全教育的目標。


高中中國歷史及歷史科課程自2009年起推行至今已16年,有必要進行全面檢視及優化。這個契機便是特首李家超在《施政報告》提出要強化歷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對國家民族具使命感和責任感,成為兼具家國情懷和世界視野的人。


據報道,對中國歷史科的優化重點就是要讓學生學習完整的中國歷史,全面了解國家發展的歷程。所謂完整的中國歷史,就是指中國由古至今的歷史,尤其是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根據最新課程框架,中史科必修部分繼續分為甲、乙兩部分,其中甲部「中國古代史」劃分為五個歷史時期,內容涵蓋上古至清朝中葉;乙部「中國近現代史」同樣劃分為五個歷史時期,對比現有課程框架,新增的課題包括「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這樣的課程安排既讓學生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和特色,又能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發展成就。而對歷史科的優化重點就是加強世界史與中國史的連接,讓學生從國家的立場與角度學習世界歷史,並在研習世界史時清晰認識國家在不同歷史階段的角色和貢獻,有利於培養學生民族情懷與世界視野,樹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


筆者認為,教育局對兩門科的優化理念及具體內容安排值得點讚。首先,學生需要從客觀而全面的中國歷史課程中學習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正確理解國家的發展道路、所經歷苦難與輝煌,從而培養對國家的歸屬感和責任感,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自覺維護國家統一與安全。其次,「立足中國、展望世界」對香港學生尤其重要,因為從國家的立場出發去學習世界歷史則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與跨文化理解,認識到人類文明的多樣性與共通性,學會尊重與包容不同文化。就此而言,優化高中中國歷史科及歷史科課程框架,不僅僅是教育技術層面的調整,更是一項關乎國家未來、文化傳承與青年成長的戰略性舉措。第三,經過優化的兩門科不僅豐富了知識內容,同時提供學生選修內容,減輕學習負擔。


毫無疑問,對兩門科的課程優化,也對授課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教學內容的更新、課程結構的重組、教學視角的轉換、教學與評核方法的革新等等。教育局已經明確表示會提供全方位的支援,學校也應積極回應,做好教師備課、培訓方面的工作,以確保教學符合優化的目標。


圖片來源:港人講地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0
好正
0
心心眼
0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0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