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型公私營合作新聞媒體
全球最大型公私營合作新聞媒體

本文作者為言論自由行行政總裁黃永


英國脫歐過程困難重重。公投後,只見內閣不斷有人跳船,然後歐盟多番不接納英方建議,選民只有看的份兒;反而英國國內卻出現史無前例的一次傳媒公私營合作運動,或許會影響全球傳媒發展。


同一社論批評地區政府做法


事源英國3個大型出版集團不滿南部某些地區政府的採訪安排:既優待當區報章,又延遲發放關於鐵路失誤的資訊,於是本來勢成水火的幾個出版集團決定放下成見,在旗下20多份報章同時刊登一樣的頭版故事兼聯合社論,批評地區政府做法。然後這些大企業也不介意跟各區的小型新聞平台結盟,令要求政府改變的一方頓時聲勢浩大。


可是南部不少地區政府依然故我——畢竟他們只須關心當區選民,而當區傳媒也只求穩守自己的市場。不過,BBC突然介入,卻令事情發展出現戲劇性變化。


眼見本來如仇家的3個出版集團有了共同攻擊目標,BBC提出與其等當區官員和議員放料,不如設立大規模的地區新聞網絡,指派特約記者監察自己所住那區的政府如何運作:他們不會報道平常在地區報章看到的消息(如:失竊、意外、法庭訴訟、地區慶典),而是主力採訪當區官員和議員並評價其表現,亦會報道當區公民社會的活動。


這個被稱為「地區民主新聞報道」(Local Democracy Reporting Service)的服務,主要目的是讓選民在投票之後,得以更緊密地監察當選者的工作,從而決定下次如何投票。


BBC除了提供科技平台讓這些地區記者可以互通報道,並讓他們能使用BBC龐大的影像和新聞資料庫外;最重要的是,支付所有這些地區記者的薪金。


目前有90間傳媒機構共800個新聞平台參與,地區記者人數為128人,每月約有1000篇地區新聞報道。BBC承諾未來10年至少投放8000萬英鎊支持此公私營夥伴計劃。


創造微觀地區的資訊整合平台


英國廣播公司今次跟3間私營傳媒作這樣大規模的合作,可算是扭轉了過去30年傳媒全球化的趨勢,創造了一個微觀地區的資訊整合平台,被視為民主制度的新世代基建,讓選民獲取更多經核實又跟選舉相關的新聞。


「合作式新聞」(Collaborative Journalism)跟以社交網絡為本的「公民式新聞」(Civic Journalism)也不同:前者不接受「任何人也可以是記者」這個概念,因為專業新聞報道要求一定程度水準和道德操守,哪怕看似是芝麻綠豆的地區事務,只要是跟選舉有關的,就不能報道成八卦消息,甚至變成了假新聞。


反觀香港,不少所謂「地區傳媒」帶有強烈的政治傾向,部分負責人更明言實際上就是政治工具,用來在選舉時攻擊對手,哪有理會報道專業不專業?大型傳媒機構方面,市場競爭激烈,立場相近的平台鬥個你死我活,又哪有合作空間?


香港電台嘛,撇除各方對於其立場(如內部要求廣播處長定奪應否直播陳浩天演講的做法)和操守(如「任何仁被封殺」的爆料式報道算不算Fake News)那些質疑,在各部門均欠缺資源和科技基建的情況下,哪有可能出資資助任何大規模的合作計劃?


原文轉載自《信報》 2018年11月14日


圖片來源:RT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0
支持
0
好正
0
心心眼

評論